西柏坡朝圣

在绵亘蜿蜒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村庄。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走进这个小山村,只为看一眼让中国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的另一群人当年生活的痕迹。

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圣地。当年,毛泽东东渡黄河秘密来到这里。从此,西柏坡走上中国革命的大舞台,西柏坡精神也像满山常青的松柏一样,根植在中国人民的心头。

高高的纪念碑是这片天地闪亮的焦点——49级台阶、3层平台、28米高,每个数字都有深刻的寓意。在西坡坡革命纪念馆前,《赶考》群雕巍然矗立,鲜花组成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格外醒目,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踩出了一条坎坷风雨路,走得异常坚定从容。猩红的党旗上,镰刀斧头金光闪闪,无数拳头在这里高高举起,重温铮铮誓言。

那片低矮的泥墙平房、简陋的办公桌椅、漆黑的老式木床,都有着岁月浸润的特殊气息。中央领导人旧居、军委作战指挥室、“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国共和平代表谈判处等旧址,基本保持了原貌。它们,见证了一次次运筹帷幄,一场场硝烟弥漫。

“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两个务必”,出台了六条规定……孕育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但当时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规格会议的会场之简陋,实在令人难以想像——由机关大伙房临时改成,面积只有五六十平方米,主席台是普通的条桌,上方挂着党旗和毛泽东、朱德的照片,台下是简易的木条凳。如今,党旗、画像、粗糙的桌椅犹在。

西坡柏还有一个会场,同样让人震撼——全国土地会议的会场在一棵山杏树下,一个临时搭建的布篷里。会场里主席台是一张覆着白布的课桌,后面是一只帆布折叠木条椅,台下是出席会议的全国代表自备的座椅。这样的会场,在全世界绝对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一截树桩、一块木板、一根断木、几块就地取材的山石……然而,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解放区的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在解放区迅速出现了“最后一碗米用来交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儿让他上战场”的热烈场面,出现了“国民党俘虏兵踊跃参加解放军,来不及换军装,就掉转枪口奔赴前线”的感人现象!

毛泽东的旧居原为民宅,甬道边有磨盘和猪圈,警卫战士主张扒掉,毛泽东却不同意。他说,我们走后,老乡们搬回来还用得上。这才是真正的亲民、接地气。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经常盘腿围坐在磨盘旁商讨国家大事,指点江山,笑谈风云,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

毛泽东办公室和卧室里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使用过的原物。在这里度过的300多个日子里,毛泽东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就有20多篇。《人民日报》的报头也是在这里挥毫题写的。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他的战友们最后一次登上柏坡岭,深情地望着西柏坡,兴致勃勃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都应考出好成绩,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来到革命圣地,我们睹物思人,不禁无限感慨。

西柏坡朝圣,我明白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幸福!

文/施云桂

(编辑 沙艳秋)

(作者:沙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