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街道:打好组合拳 协力奔小康

◎滕庆海

句容市华阳街道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立足当前,深耕未来,把即期发展成果转化为远期发展优势,接连打出扶贫帮困的“组合拳”,蹚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本刊记者近日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华阳街道48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6个经济薄弱村已全面“达新标”,脱贫之策成为句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关爱救助模式:因人制宜,精准施策

华阳街道贫困人员中,老弱病残人员占了大多数。为此,街道对现有低保户373人逐一排查,调查其致贫原因后逐一施策:为残疾人办理低保补助,给予政策性补贴;为建档立卡学生发放助学补贴和学习用品;同时购买医疗保险,实施“三次报销”政策,防止因病致贫,还筹集了数十万公益资金用于这类贫困户的专项扶持。

与此同时,畅通就业渠道,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街道提供年收入1.5万元的公益性岗位100多个,组织他们开展技能培训。近一年来,共举办6期培训,有450人参训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对一些有能力自主创业的人,街道和社会联合给予资金和项目的支持,现有80多人创办了自己的实体,实现了稳定收入。对一些不愿离乡的贫困人员,街道指导他们就地发展种植养殖业,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必要的资金。

据了解,全街道有100多名贫困农民发展起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农业项目,平均人均年收入1.5万元。

产业扶贫模式:统筹安排,市场运作

华阳街道在产业扶贫上,从机制上破题,在方式上创新。2018年1月,由街道景源公司和6个经济薄弱村(社区)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句容市景泰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资产分布在全街道12处,经营性国有资产面积达到12万多平方米,资产价值约16.78亿元。

成立的景泰公司整合起了街道的所有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村级集体资产。北部新农贸市场一层1207平方米的3年出租项目,对外挂牌价为40万元,公司通过对外竞标最后每年以68万元中标,比原来多出28万元,3年共计溢价84万元,确保了国有资产整体增值。这些薄弱村将集体资产入股,每年年底公司按村级入股资金的10%给村里分红。

周家岗村将拆迁款259万元入股后,每年有25.9万的收益。去年,各村将奖补的944万资金入股,共分得94.4万元红利,为经济薄弱村找到了一条可持续收益的路子。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所有村除了资金入股外,还将城区的门市房入股,公司统一招标出租,价格比原来自己出租多了2-3倍。同时,公司根据各村入股资金,将按股权比例给村里分红,对一些无资金入股的村拆借的资金,由村在每年的收益中逐步偿还,有效地解决了少数经济薄弱村无资金入股分红的问题,确保所有村齐步走,不掉队。

华阳街道这种利用公司经营模式,成为壮大村级经济、实现“达新标”的最快捷最管用的方式,不仅可持续而且可复制推广。

特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技”“富”同扶

华阳街道在扶贫脱困中,着力培养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本领,加快实现由“扶起来”到“站起来”的转变。

赵塘村邀请农技专家为贫困户作一对一的技术扶持,使他们掌握种植养殖技术,近几年因地制宜发展水面养殖80亩,葡萄种植100亩。并利用紧靠城区的优势推销农产品,全村2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吴岗村建成有占地面积500亩的精品桃园1座,花卉苗木基地800亩。并成立花卉苗木、蔬菜专业、桃园和亮一方水稻种植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村里的贫困户入股,每年获得稳定的收益。

下甸村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了应时鲜果、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等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3000余亩,成立了下甸果蔬、华甸蔬菜、远邦苗木等5个专业合作社,所有贫困户用多种形式入股分红,使他们增收后不再担心返贫。

目前,华阳街道各村的400多建档户中80%的人掌握了1-2项种植养殖技能,实现了可持续的增收。

文化扶贫:树文明新风,根治精神贫困

着眼根治“习惯穷”“无奈穷”等思想意识顽疾,华阳街道坚持以文化下乡、典型带动为突出抓手,讲好扶贫故事,打好脱贫“强心针”,华阳街道通过开展“文明户”“好邻居好妯娌”系列评选活动,加大对文明创建活动的宣传,扩大创建影响。

此外,街道立足农村现状,发掘扎根农村的“能人”25名,以戴显根等一批身边的道德模范、好人、乡贤等先进典型为主体,在百姓大舞台上进行表彰,在善行义举榜等宣传栏上进行公示,结合道德讲堂开展身边好人巡讲活动,同时利用“微寻华阳”微信平台,做好事迹宣传,把乡土文化、乡贤文化等凝聚成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合力。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城上社区,建立“清风堂”,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当好移风易俗表率,开展移风易俗座谈会,引导群众革除婚丧喜庆事宜中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同时,当地采取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方式,将“文明”元素融入老百姓自编自演的小品、情景剧等节目中,在百姓大舞台上进行表演,展现良好的地方特色和风俗习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转变陈规陋习。

(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