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方几何学的人?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病逝后,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著书,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时年42岁的徐光启才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被选为庶吉士。这时距离他与利玛窦在南京相遇已经过去了四年,而那次相遇,改变了徐光启的人生轨迹,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作为外国人,他是被中国皇帝允许在我国领土安葬的第一人。当时的西方,耶稣教会掌握着最先进的思想和科技,而意大利贵族后裔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为了获得认可,就用西方最前卫的科技来证实自己的文明,他善于制造并维修钟表,获得了当时皇帝的信赖,也成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座上宾。

有一次,徐光启去看望利玛窦。利玛窦谈道,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几何原本》,在欧洲影响深远,可惜要译成汉语很难。徐光启说:“既然有这样的好书,您如果愿意教我,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也要把它翻译成中文。”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徐光启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译名从无到有,全部靠徐光启去体悟创造。

不可思议的是,徐光启的许多译名十分恰当,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而且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

1607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正式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清初从事数学工作人们的一部必读书,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徐光启又陆续译了《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其他科学著作,继续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董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