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防控+柔性服务 “刚柔并济”战“疫”线的社区女书记

今日镇江讯 18日上午,一场“倒春寒”之后,迎来了明媚和暖的阳光。四牌楼街道江一社区党委书记张凤霞和过去数天一样,开始了每天上午的“例行走访”。当天上午,她需要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走访六户由“镇江健康申报平台”转过来的外地返镇家庭。 从大年三十开始,张凤霞已经在防控一线“战斗”了26天,用女性特有的“刚柔并济”守护着她整整服务近18年的“幸福江滨”。

刚性防控,女书记也“硬核”

江滨新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镇江市区最大的开放式无物业老小区,其中江一社区有居民楼137幢,居民4982 户,19826人。社区60岁以上居民约占总人口的一半,社区老龄化非常严重,疫情“易感”人群庞大。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疫情发生以来,张凤霞带头走向一线。从大年三十开始,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大数据信息对接对武汉及重点地区返镇人员进行建档立册,安排专人每天跟踪信息,进行电话随访……张凤霞每天的工作都是“满满当当”。

而在江一社区这样一个“高风险”的小区内,张凤霞和她的“团队”采用了不少“硬核”举措。

老年人喜欢扎堆聊天,聚众下棋打牌,外出不戴口罩,疫情防空期间,平时社区最热闹、最有特色的一个户外休憩点,此时却成为“老大难”,虽三番两次两次劝说,但往往只换来“口头答应”,志愿者们一离开,人群又重新聚集。

怎么办?张凤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终,她做出了一个“硬核举措”——在和居民沟通解释后,立刻联合街道城管,将户外休憩点的一排石桌全部拆除。“这些石桌石凳已经出现破损,我们原先打算今年进行修缮出新,现在提前拆除了,疫情结束后,将重新安装。”张凤霞说。

2月7日,不少人的朋友圈中都出现了一条消息——江一社区将于2月9日零时起实行封闭式管理。

“实际上,在疫情防控之初,我就隐隐有这个想法。”张凤霞说,江一社区的防控工作有三个难点,一是社区大,出入口多,二是老年人多,对于防控工作,不少老年人一开始“不以为然”,三是因为有菜场和流动摊贩,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是防控工作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也正是我们下决心要进行封闭管理的原因。”

与街道共同议定封闭管控方案后,2月9日零时,社区33个出入口封闭29个,只留4个进出口,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实行全天候三班倒,同时,发动网格长、党员志愿者协助卡口维持秩序,帮忙办理通行证,所有居民凭证出入。江一社区成为市区第一个实现封闭管理的无物业老小区。

“说实话,从7号到9号,我几乎天天都睡不着觉,心里很担心,但是要想让‘幸福江滨’平平安安度过此次疫情,这又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张凤霞说,让她欣慰的是,通过前期细致的工作,江一社区的“封闭管理”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

柔性服务,用温情化解“隔”膜

“你好,帮我买菠菜一斤,西红柿三个,鲈鱼一条……”

“鲫鱼两条,不用杀,土豆四个……”

在江一社区,有一个专门的微信号,用来对接社区被隔离居民,不能出门的居民,有什么合理需要,都可以在微信上向社区反映,由社区工作人员帮忙解决。此外,还为被隔离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隔离不隔心。刚性防控成功的背后,是柔性服务。每一个外地返镇人员被“转移”到社区,由公安、社区、卫生三方组成的“三包”小组会第一时间上门。“一方面是告知相关隔离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了解他们的需求。”张凤霞说,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居民要求在贴在门口的告知单上加上“非疫区自驾返回”等信息,这些合理的要求社区都会满足。

居家隔离的返乡人员,如何解决买菜做饭等生活问题也是张凤霞一直关心的。安排专人通过微信,与对方沟通,每天了解体温情况,提供送菜上门等贴心服务。

防控期间,独居老人也是社区的重点关爱对象。

2月7日上午,社区接到一个居民的求助电话,经询问了解到,这户家庭夫妻两人都已80多岁,因为疫情,女儿在外地无法回镇,老夫妻俩腿脚不便,下楼买菜成为难题。得知情况后,刚从小区宣传疫情防控工作回来的社区自治理事会主任周顺诚主动表示,愿意替该户居民“送菜上门”。半小时后,周顺诚提着两大袋新鲜蔬菜,敲开了老两口的门。临走时,还反复嘱咐老人“有需求及时与社区联系”。

有温度的做法,获得了居家隔离对象和其他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外地返镇居家隔离对象,因为社区每天都电话随访关心她,帮助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老人十分感动。隔离期一过,立刻来到社区,执意向社区捐赠了1000元钱,用于防疫工作。

为表达感谢,一位73岁的空巢老人谢奶奶,也执意给社区捐赠10000元,说是“给社区、志愿者、工作人员买点东西”。

“守土有责,对于我来说,和大家一起守护好江一社区的4982 户、19826名居民,就是我的职责。”张凤霞说。(朱秋霞 黄莹)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