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山故事(上)

资料图片

高丽山是宁镇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海拔425米,由市区韦岗镇经丹徒东家庄起势,往西南句容方向伸展4.5公里,直抵仑山湖畔。这座名山,故事多多。

军人有军人的故事,在现代军事史上,高丽山留下两座不朽丰碑:一是战争年代,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于此成功伏击并全歼日军一支车队,揭开我军江南抗战序幕(1938年.6月),今有巍峨的“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作证;一是和平建设年代,叶剑英元帅和罗瑞卿大将亲临高丽山西南麓小衣庄驻地观看郭兴福教学法汇报表演(1963年.12月),经军委主席毛泽东批示,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大比武即由此发端。

我国地质工作者则从他们的专业角度讲述高丽山故事。上世纪20年代末,著名地质学家朱森、李四光考察高丽山,发现此山南坡堆积的五彩页岩、黄绿色砂岩和夹泥质灰岩混生体,形成于3亿多年前早石炭纪中期,兼有陆相与海相交互沉积的典型特征。他们将这种岩层命名为“高丽山系”(后称“高丽山组”),以后我国此类岩层皆以此称之,高丽山也因此闻名整个地质界。1985年,镇江一中杨慎德老师率22名高中生(均为该校地理爱好者协会成员)对此山两处溶洞进行考察。2013年,我市又有一群地质爱好者专程来到高丽山南麓一些废弃的宕口,发现了许多裸露地表的腕足类、苔藓类、珊瑚类化石。看来,高丽山的地质故事有得一代一代讲下去。

而近几年,高丽山故事讲得最多的却是来自宁镇扬沪杭等地的群众性业余登山团体。他们认为此山当数宁镇山脉“最难攀爬而又最值得攀爬”的一座。几近百分之百原生态的野山风貌招引着一茬又一茬登山爱好者,他们多以韦岗纪念碑为起点,向西南方连续翻越四座高大的山峦(被他们昵称为一姑娘……四姑娘)直至冲顶。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来自不同城市的登山团体,每次登山用红丝带系在树上给后来人指点路径,下山时又用塑料袋认真拣拾山道上的垃圾。可以说,登山者的故事与高丽山故事同样精彩。

接下来,我们从地名角度说说高丽山故事。依镇江、句容两地方志,此山原称句(读如勾)丽山,后改称高丽山(方志将丽记作骊)。笔者了解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都有高丽山,而江南唯镇江一地独有高丽山,这就很奇特很浪漫了。为着说明这座山名称的来历,我们先请出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因为他是史上第一位讲述高丽山地名故事的皇帝。

公元544年,81岁的梁武帝率文武百官回乡祭祖。浩浩荡荡的皇家车队从建康出发,经句容、丹徒来到兰陵(今丹阳访仙镇),拜谒了其父梁文帝的建陵和妻子郗皇后的修陵。在返程中御驾京口北固山并更名北顾山,又坐轿上了五州山,再辗转到覆船山、酒罂山(今合称赣船山)至高丽山下驻跸。依照他本人撰写的《舆驾东行记》惯例,老人家正是在山下向随从讲述高丽山的地名来历:“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丽山。传云:昔有高丽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

撇开为家乡美酒的广告说辞,这故事包含十分丰富的信息。首先,既然皇帝能在山下驻跸并饶有兴味向随从讲故事,至少证明当时高丽山下绝非荒村野店,而是京口至建康通衢一个热闹节点,具备皇家车队停驻、人员留宿的设施和安保条件。其次,那个东海王在故事中扮演了可笑的男权主义角色,也透露了东晋、南朝与高丽国人员、物资来往必经黄海海路,因为传说中的东海王“管辖”范围正是山东半岛至杭州湾海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高丽女不可能孤身一人来此,她除了在故事中彰显维护女性尊严、拒绝买办婚姻的可贵品质,还暗示了当时来自高丽国的流动人口甚或固定移民在高丽山周边十分确定的存在。

高丽女?高丽国人?——他(她)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还是“歪果仁”?在晋至南朝,与高丽国存在何种性质何种程度的交往?为什么是这座山而不是别的山冠以高丽之名?笔者将在下篇一一解答,敬请读者指正。(朱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