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报业记者援疆手记⑮ | 援疆综记(上):此行就是“打开一本书”

9月28日,也就是到达伊宁的第二天,我写下第一篇手记《首度入疆,飞越八千里》,如题所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西出阳关”。

辽阔大西北此前已跑得差不多了,唯缺令人神往的新疆。但是,以“援疆”方式完成首次新疆行,实属超出人生规划的一次极大意外。这是镇江对口援建史上首次开辟“新闻援疆”,在江苏省也属首次。我有幸参与首征。

占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新疆地理面积之大,首先就独具风格。仅四师可克达拉市所在的伊犁州,总面积就相当于江苏省的2.5倍、镇江市的70倍。然而,若是立体考量,新疆之“大”岂非在另层意义上表现为“一本很大的书”——一本古往今来写满太多神秘与传奇的书。

伊宁街头打扑克的老人

数月时间,不算太长,倒也确实不短。毕竟不是走马观花的匆匆旅者,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要在当地驻扎生活、感知冷暖,在当地亲历事件、记录见证,如此珍贵的机缘让我具备条件去把新疆当作一本“书”一样缓缓打开。当然,究竟能够从中读到多少、又读懂多少,那是止于力所能及。

关于新疆、关于伊犁、关于兵团,关于很多很多,行前,我是认真做了一番功课的,以至于猎取的信息过于庞杂,而最好的“功课”莫过于身体力行,因为最正确的结论总是来源于实践:新疆,诚然有其特定的区域情况和时势任务,但绝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种被放大了的误读。行前不少善意的“千叮万嘱”,其实都源于认知短缺,都远离完整真实的新疆。

这段时间来,我从兵团到地方、从援疆人到本土人、从师(市)里到团场(农村)、从自然到人文、从资料中的凝固历史到眼睛里的鲜活现实,切身感受着新疆深厚独特的地域文化、军垦文化,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兵地融合”特质;感受金山到天山的两地援建情,和石榴籽般紧抱的民族团结情。

我用微信当行程日记。记录显示,我是10月11日这天在71团,平生第一次走进哈萨克族家庭做客;10月15日这天在特克斯县城,第一次走进维吾尔族家庭。此后我在更多少数民族家里成为被热情招待的客人,包括我报道当事人“小可克达拉”的家中。我在详和安宁的伊宁街头,看老人们沐浴着阳光打扑克;在小区棋牌室看居民们打麻将;在小酒馆里听微醺的客人争论赛里木湖与九寨沟谁更美……

喀什河岸边

“大美新疆”,最突出亮点之一便是“大美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誉的伊犁河谷,这个时间点上像个艳丽夺目的金发女郎,秋色迷人,温情款款的伊犁河窈窕穿行其间,她是由上游的特克斯河、巩乃斯河与喀什河会合而成。因为经常下基层采访,心手相牵的这4条河,风采我都得以尽情领略过。如果讲句“偏心”话:喀什河似乎与我结缘更深,全长304公里,我紧贴着她身边就走了大约250公里。

当然,以我此行阅读新疆这本“书”,兵团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跨越大半个世纪里,兵团人可是用他们的一生、用几代人在读同一本“书”。(镇江报业援疆记者:王景曙 责任编辑:陈路)

山谷里的野生沙棘果


伊犁河一瞥


63团沙林水库夕照


途中随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