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珥陵灌区:从全国“第一个”到全国“第一座”的闪光足迹

今日镇江讯 丹阳市珥陵灌区建成于1953年5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电力灌溉示范区,也是第一个采用渠道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标志着大面积电力灌溉的开始和1700余年水车戽水历史的终结。

2019年10月,我国第一座电力灌区纪念馆——丹阳市珥陵电力灌区纪念馆是在第八座电灌站的地址上修建的,通过最大程度地恢复历史原貌,使其“红渠精神”得到发扬光大。馆内新建的历史陈列室、会议电教室、实物展示厅等,已经成为丹阳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基地。

从我国第一个电力灌溉示范区到全国第一座电力灌区纪念馆,66年栉风沐雨,66年春华秋实。不仅可以感受到水利事业发展给这个农业大镇带来的沧桑巨变,更见证了我国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我国第一个电力灌溉示范区建成,终结千余年水车戽水历史

珥陵镇是丹阳地区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从稻子落谷到收割一刻都离不开水。当地一些老农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域内河道水浅污泥厚,田间灌溉主要靠人力、畜力从河塘中车水、翻水。

1952年,国家投资156万元在丹阳县建立珥陵电力灌溉区,共建8座电灌站。它以丹金溧漕河为界,河东为1-4站,河西为5-8站。在珥陵段称3-7站、4-8站。8座电灌站配有27台(套)机组,每台电机容量均为56千瓦,每台水泵均为21寸立式轴流泵,流量为0.56立方米/秒。工程渠系配套建筑136座,其中干渠节制闸8座,支渠进水闸39座,支渠节制闸40座,进水涵洞15座,公路涵洞4座,渡槽2座,干渠8条,支渠62条,分渠460条,总长400余公里。党委、政府组织10万多民工兴修水利筑渠道,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1953年5月1日竣工,试水一次性成功。

国家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等专程来此视察指导,并为第一个电灌站——八站落成出水剪彩。北京电影制片厂为此拍摄了《落成典礼》纪录片,向全国介绍和推广珥陵电力灌溉的经验;《人民日报》多次登载了珥陵灌区的照片。

“珥陵灌区东至丁义河,西至简渎河,南临新河,北连京杭运河,灌溉面积约11.5万亩。”当地“老水利”原8站量水员龚小勤介绍,珥陵灌区的建成,标志着1700余年水车戽水历史的终结和大面积电力灌溉的开始。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让“荞面糊汤”之地农业命脉更通畅

说起农田水利建设的巨变,丹阳珥陵镇丈山村80多岁的老干部汤兆贵感慨万千:解放前,村里土地高低不平,粮食产量很低。该村虽有河塘、小沟,但逢天旱年份农民车水栽秧,他们把大塘、小沟里的水车干了,就无水源供给。村民们眼看秧苗干枯了,只得耕掉黄秧种荞麦,素有“丈山武巷,荞面糊汤”之说。

原珥陵云林公社党委书记张锁林回忆:“1961年,珥陵公社党委决定在周巷坝办起第一座排灌站,干渠长3公里,解决丈山、武巷等地大部分水稻灌溉问题。”20世纪70年代,又在三陵河建起丈山南、丈山北等电力灌溉站7座。同时,通过平整土地,填塘塞沟,格田成方,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至1976年小麦亩产400多斤,比解放前增加150斤;水稻亩产900多斤,比解放前增加500斤。2019年小麦亩产650斤,比1976年增加250斤;水稻亩产1250斤,比1976年增加350斤;且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全行政村从事二、三产业农民2086人。

至20世纪70年代末,珥陵先后疏浚了丹金溧漕河、简渎河、九龙沟河,新开挖北沟河、三陵河、战备河等10条河道,在上述河道两岸优化布局,分批实施,共建电力灌溉站55座(其中排灌两用站11座),灌溉农田6万余亩;建电力排涝站15座,装机总动力2717千瓦,排涝面积3万余亩;建节制水闸6座,修建水渠干渠55条。

进入21世纪,以节能高效为重点,珥陵改造完善电灌站设备,将干渠全面建成暗渠,长约70公里,分渠全部用U形水泥预制板衬砌。

兴建防洪排涝水利工程,改善区域水环境

近年来,丹阳市珥陵镇党委、政府把农业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片区”,即大施、丈山、新庄3个行政村。为了改变上新河沿线水利设施破旧落后的面貌,提高上新河的防洪排涝能力,2016年,丹阳市决定对上新河东段堤防进行加固,对穿堤建筑物和沿线泵站进行维修和新建。堤防加固总土方量28万立方米。同时对上新河沿线5座泵站进行翻建,1座泵站更换机电设备。配有12台(套)机组,装机总动力1182千瓦,总设计排涝流量19.55立方米/秒。整个项目工程总投资5100万元,于2018年12月完工,并通过验收。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二天排出不成灾。

2017年10月,珥陵镇党委、政府为了实施三陵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投资3933万元开工此项大型水利重点项目,2018年6月1日完成通水验收,27日开坝通水,10月19日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其中,三陵河闸站规模仅次于九曲河枢纽,总设计排涝流量为24立方米/秒,闸外通丹金溧漕河,闸内与三陵河连接,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其中节制闸单孔净宽度8.0米,设计过闸流量为93.36立方米/秒,闸两侧共布置4台56寸轴流泵,总装机容量1520千瓦,建成后,能有效降低受灾面积和时长,使三陵河流域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特大洪水后一日排出,受益面积25.33平方公里(3.8万亩),涉及人口1.4万余人,同时还具有改善区域水环境和保证农业灌溉的综合效益。

2000年后,珥陵镇建成了丈山和新庄行政村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省级水稻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2018年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5000亩,珥陵镇被评为中国“味稻小镇”。

全国第一座电力灌区纪念馆落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电力灌溉示范区,见证了我国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水利历史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永久保存这段辉煌史和建筑,经充分调研,珥陵灌区8站成为建设珥陵灌区纪念馆的最佳选择。珥陵电力灌区纪念馆建成后,不仅见证了我国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更为我国水利历史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2018年8月26日,我国第一座电力灌区纪念馆——丹阳市珥陵电力灌区纪念馆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526万元,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新建历史陈列室、会议电教室、实物展示厅等建筑物,原有机房、管理房将修旧如旧,最大程度的保持建筑原有面貌,工程于2019年10月竣工。

“珥陵灌区共有8座电灌站,目前已逐步退出了农灌一线。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阳的光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电力灌溉示范区,见证了我国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该镇水利站负责人殷辉良介绍说,此后,水利建设在全镇加快推进,使防洪保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通讯员 孙洪如 全媒体记者 佘记其)

编辑:陈路

(作者:佘记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