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止不住咋办?病例罕见,医生拨开迷雾见“元凶”

今日镇江讯  “消化道持续出血,胃肠镜却捕捉不到明确的出血点,介入治疗后也未能明显起效,患者血色素不断下降,最低时仅为2.7g(正常值为12-16g),几近失血性休克……”日前,江大附院收治了这样一例非常罕见的疑难病例,最终在胃肠外科团队的努力下,揪出了背后的始作俑者——“胆囊炎”。

患者突感头晕乏力,诊断过程却迷雾重重

71岁的程女士身体一直还算硬朗,近两个月来,却总是感到头晕乏力,别说做家务了,就是站一会儿都会觉得眩晕难受,而且排便时还出现了黑便。觉察到不对劲后,程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

通过病情分析,医生怀疑程女士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遂建议她做了胃肠镜检查。但检查时却未发现明显的出血点,PET-CT检查也未发现明显异常。在内科通过输血止血等对症治疗后,情况并未好转,血色素还在不停下跌。

经过多科会诊,大家决定还是在肠道找问题。介入科通过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右结肠动脉(肝曲处)两支末梢动脉增粗、扭曲、紊乱,静脉早显,考虑为肠血管结构不良,为出血的可疑病灶,立即给予结肠中动脉部分血管栓塞。治疗后,患者肠道出血明显好转,但三天后,出血情况又“死灰复燃”,一时间,治疗进入瓶颈。

胃肠外科接手,拨开迷雾见“元凶”

内科和介入治疗接连“碰壁”后,江大附院副院长陈吉祥领衔的胃肠外科团队加入了会诊的队伍,此时,程女士的血色素还在不断下降,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时逢国庆假期,陈吉祥和胃肠外科专家黄润生及主任医师柳益书放弃休假,“手术时间的把握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之前内科和介入科的前期检查治疗,为我们做了一个‘排除法’,让我们把视线放到了胆囊炎上。”陈吉祥介绍,胆囊炎致结肠大出血的病例非常罕见,必须通过手术才能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处理。由于患者血色素过低,手术需备血2000毫升左右,而医院血库的O型血库存告急,医院输血科马不停蹄赶往镇江市中心血站调血,终于在术前将血备齐。

10月7日下午,陈吉祥带领的胃肠外科团队对程女士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在手术中发现胆囊呈急性坏疽性表现,胆囊壁粘膜发黑,坏死,右半结肠系膜包裹胆囊,导致右半结肠近肝曲处血管畸形、出血,明确了肠道的出血源头——坏疽性胆囊炎引发的感染,遂行了“右半结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手术“根除”源头后,患者出血的情况立即发生好转,血色素上升至12g,不但能自主进食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近期将康复出院。

专家提醒,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疾病,一旦发现黑便、头晕乏力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时,一定要找到病因,及早治疗和确诊出血病因,如果不重视可能引起更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全媒体记者 朱浩 通讯员 羊城 孙卉)

编辑:陈路

(作者:朱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