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新闻|纵是不冤,也不背锅!

□ 华翔

疫情之后,旅游业复苏,本是皆大欢喜。不料,一则“三亚一导游疑因游客未购物大骂游客”的视频搅乱一池春水,视频中导游的恶劣态度与雷言雷语更是令人不适甚至因厌生恨,引发舆论旋涡。

涉事导游确实错了,且错得挺严重。也所以,海口市相关部门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其罚款5万元的顶格行政处罚并吊销旅游证,涉事旅行社也被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不冤!但剥开呛声时情绪化表达的雷言雷语表象,或许,我们亦可为导游弱弱的叫声屈。

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还原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那则视频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标签。事实上,导游与游客的矛盾初始,并非“未购物”,而是导游带游客进玉器免税店,已然事先“一上车就说,你可以不买,但没必要马上出来”“不要提前走”,但游客中偏偏“有人就立刻出来了”。导游期待中的商店、导游与游客的三方默契被破坏了。

然后,便是导游上车后较激动,开始雷言雷语;同样,偏偏有不服的游客回以呛声。情绪一起,争吵便不可收拾,各种过激的话说出口,也就难免。尽管此后导游也确实在车上卖特产,但与视频中的“大骂”却是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网友的愤怒,舆论的斥责,所针对的那个“因游客未购物大骂”的点,本不存在。

而导游的雷言雷语中,譬如“我白白伺候你们几天”“(司机)师傅一天就100块”,却透露出一些信息,恰说出了一部分导游的生存现状。

《九派新闻》相关报道则表述更为清晰——“(涉事旅行社)工作人员还表示导游除基本底薪外,提成全靠商品售卖赚取。‘导游是没有工资的,游客如果能买点东西,对导游来说是有提成的,如果没买,那么导游一分钱就没有’。”如是,导游被顶格处罚,纵是不冤,弱弱的叫声屈,是不是也有其合理之处。

应该说,能说会道善沟通,才是更多导游的最大本色。试想一下,若这位导游能够控制情绪,将自己摆在弱者的角度,以诚恳的态度、协商的方式,请游客“帮忙”多购物,还会有那类争吵的出现吗?还会有那段视频的曝光吗?更常见的当是游客们也就“心存善念”般地“逆来顺受”,纵是不愿或不买,也不会曝光和举报。

换言之,那段视频,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说是厨房里发现的第一只蟑螂。中国经济网在评论三亚视频的文章就如是写道:“‘不合理低价游’几近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除了少数引发媒体报道、舆论关注的案例外,多数‘不合理低价游’都陷入‘民不告,官不究’的尴尬境地。”

所以,导游因游客未购物大骂只是表象,导游收入靠购物提成才是土壤。我们更应该追问——近年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已然多次重拳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全国各地也在不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为什么,海口、三亚却依然存在“导游除基本底薪外,提成全靠商品售卖赚取”的行业情况。导游亦要生存,也得吃饭。土壤不除,又谈何禁绝“不合理低价游”或曰“强迫购物”。

如是,视频中的导游,其被处罚,纵是不冤,但更大的一口锅,当是海口、三亚的相关部门自己背。但遗憾的是,海口市相关部门的“处理情况通报”中,我们却看到了“只打表象,绝不深入”。

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是能够让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方,无论是供给侧还是消费侧,都能得到利益。

著名企业家褚时健有一个“经营十四条”,其中一条就是“好产品一定要让产业链各环节都受益”——好的产品一定要让客户喜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仅仅让客户喜欢还不够,好的产品一定要让产业链的各个参与者都喜欢,要让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能够从好产品中收益,这样大家才会有持续的动力持续地、大规模地做好产品,才不会造假。

映射到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只有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但另一方面,也只有切实保障旅游企业的合理利润和旅游从业者的合理收入,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真心投入,提高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反过来,凝结出炫目的冰山,需要每一片雪花勇闯天涯。

图片来源:三亚发布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