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新闻|80后的青春记忆击中了90后的时代情结

□ 华翔

一部近日引发了银幕狂欢的电影,《灌篮高手》,上映5天累计票房破4亿,观影人群超1000万,亦创下颇多细项的票房纪录。但追踪新闻,却发现其遭遇挺有意思的。

引进就颇为曲折。虽然其漫画版有着划时代的影响力,但尘封已久的IP到底还有多少票房号召力?很多人心里没底,加上新电影换了叙事主角线,于是,版权引进谈判中,颇多公司主动“退场”,只有“路画影视”坚持了下来,最终“捡漏”成功。

影片宣传时,则有唱衰声不断。从知乎到豆瓣再到微博,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不看好的言论。譬如,“三代人如何看待《灌篮高手》?80后说经典,90后看不下去,00后没听过”;再有,“喜欢《灌篮高手》的都是80后大叔,年轻人不喜欢,所以票房一定会扑街”。

即使票房大热,也依然遭到大批网友疯狂吐槽,并无脑给出差评打分。譬如,“剧情拉垮,故事没说好”,“很多经典BGM也没有了”,“没那点童年滤镜就是部大烂片”,甚至有题为“烂片毁青春”的影评上线。

舆论的火爆是必然的。最多的声音,称其成功,是这个IP多年情怀的积淀,是迟到了27年的“情怀杀”,是疯狂老男孩们“用情怀消费向青春告别”。

但数据说话了——不完全是这样。

漫画《灌篮高手》于日本《周刊少年Jump》1990年42号至1996年27号上连载,其简体中文版以《篮球飞人》译名,亦于90年代即被引入中国。1993年,《灌篮高手》改编成动画,在1995年引进中国。1996年,《灌篮高手》动画版完结。无疑,这妥妥地是属于80后的青春记忆。

但猫眼专业版想看人群画像的数据则有不同。其年龄占比如下:20岁以下人群7.8%,20-24岁人群12.1%,25-29岁人群18%,30-34岁人群25.6%,35-39岁人群23.5%,40岁以上人群13.1%。看出端倪没有,90后的数据是18%+25.6%,80后乃至70后合计,也不过是23.5%+13.1%。也就是说,贡献票房最多的,却是90后甚至更年轻者。

所以,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有文《研究真实的年轻人,而不是想象中的“年轻人”》,讲的就是“《灌篮高手》是有年轻粉丝的”。

于是,在近日的聚会中,专门去问了年轻人,问他们为什么会热血澎湃地去看《灌篮高手》。回答颇是意外——早知道剧情会“拉垮”,也不期待画面多精彩,是有些关乎青春与情怀,但最重要地是去看奋斗,是奋斗了就可能改变结果,奋斗了就可以实现梦想。“我们也想奋斗有结果,谁要去躺平啊!”透过烟与酒,坐在我旁边的年轻人这样说。

于是,想起了关于电影更换叙事主角的一个网友评论:“想想有多少人能有樱木流川这样的天赋吧,宫城才是大部分人的写照。”亦想起了曾经的《灌篮高手》里一句话:“就算对手再强大,就算所有人认定你输了,只要自己坚信,用事实让他们瞠目结舌。”请注意关键词——“事实”。是“让他们瞠目结舌”的“事实”让热血奋斗有了现实意义,是“让他们瞠目结舌”的“事实”给追逐梦想有了强大动力。

于是,突然明悟,80后的青春记忆击中了90后的时代情结。因为,一段时间以来,“躺平”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给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特别是90后的标签。《探索与争鸣》2021年12期文章《躺平: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写道:“躺平既不自觉,又不自愿”,“身躺只是假象,他们的内心其实充溢着不满与愤懑不平。”而这一次《灌篮高手》的90后成为贡献票房主力,恰是他们对“躺平”的一次集体潜意识反抗,是他们对奋斗的一次集体欲望表达。

另一个颇有些类似意味的故事是,当越来越多的城市以别样的生活滋味,譬如淄博烧烤,来吸引年轻人,更意图让流量变留量的同时,年轻人们却兴起了“特种兵式旅游”,用最少的花费和最短的时间,游历最多的景点,然后,舟车劳顿之余按时赶回去上课、上班。“瞎折腾”的背后,不正是要奋斗的另类表达吗?

回到《灌篮高手》电影的遭遇故事。这恰是一种提醒:隔着代际,我们真不了解年轻人。唯有走进他们中间,跟他们“打成一片”,分享他们的生活方式,把年轻人当作平等交流的对象,我们才能真正知道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要做什么。这更是一类启示:激发年轻人的奋斗激情与动力,仅仅高唱“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清晰看到——奋斗,可以改变现状;奋斗,能够成就幸福。而哪一座城市能够真正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欲,真正为他们提供奋斗改变现状的现实空间,这座城市就能够真正赢得年轻人的心,也就能够赢得城市的未来。

编辑:缪小兵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