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力量·希望丨严金玉:与党校共成长

2002年,我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招考,成为镇江市委党校教务处的一名教学计划管理科员。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时间已经过去21年,今天,站在风景如画的十里长山党校新校区,回望过去,党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个人的每一步成长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

党校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到党校工作,不仅是我人生的一次选择,更是缘分。我大学学的专业是师范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毕业前夕回老家参加一个学校的试讲,试讲结束途经镇江,住在老市政府附近,当时镇江正在进行公务员招考,机缘巧合地去报名。那时的公务员招考刚刚开始,偌大的体育馆内摆满了各个单位招考的摊点,当时有一家单位招聘的条件我完全符合,有意思的是报名时负责人却说我不符合条件不让报,正在理论时,旁边的一家单位热情地说,小伙子你来我们家,我一看“镇江市委党校”,就这样,我与党校结下了缘,在党校建校50周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党校的前身“地委党校”老校址竟然就在我老家的镇上,我曾多少次路过她身边,这或许就是缘分。在党校工作了21年,我越发感觉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这种感情源之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2002年6月,接到公务员录取通知后,我去组织部拿报道通知,接待我的陈银芳处长说:我认识你,面试的时候见过,你是考的党校。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感觉很亲切,我想她一定跟党校很熟。当时,与我一起到党校报到的还有另外一名同志,人事处的朱志华处长见我们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当即就问身上有没有生活费,如果没有可以从学校提前支取。随即学校又给我们一人安排了一间单身宿舍,并从各方面给予了非常多的关心和帮助。当时一起住在学校宿舍的有好几个年轻教师,那几年大家都是很开心,我也觉得特别幸运,从求学到大学毕业离开学校,再到进入党校,从学校到党校,一切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

党校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党校老校址在市区的小米山路,我刚到党校的时候她还在郊区,10路公交车到了终点站,下来还要走较长的一段路才到学校,期间经过一个类似牌坊的门洞后就感觉到了农村,道路是泥泞的,路的两旁还种满了农作物。有一年下大雨,门口的河水倒灌,最深的地方水齐腰深,当时正赶上春季学习结束,接送学员的车也被困住了,我们就蹚着水找可以通行的地方。经过20年的发展,当年的痕迹已经一点也找不到,在新校区学习生活也很难想象党校以前的模样。党校的变化只是城市发展的一角,伴随学校面貌的改变还有很多体制和机制上的变化。我到党校的时候全民经商的大潮已经褪去,但历史遗留的痕迹依然还能感受到,工作还比较讲经济效益,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学历教育也是办得热火朝天,一些经营场所还在运转,学校还有下属企业,后勤也是自办,分配制度也不同于现在,奖金和效益挂钩,后来这些问题慢慢地通过改制等方式解决,一些影响党校主责主业发展的工作也逐步淡出党校视野,可以说党校的发展反映了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

个人的成长与党校的发展同频共振。我先后在党校教务处、办公室、行政处、总务处工作,期间也参与过校外的一些工作。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也得益于党校自身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从个人的发展角度看,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会。一是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单位发展的好还是不好与这个单位的每一个个体是密切相关的,个体和整体一起拼搏,单位才能呈现蓬勃向上的势头,才能促进个体取得更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校工作,党委政府给予了党校很多的关心和支持,镇江市委更是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党校,并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倾斜,应该说党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党校人更应该奋发作为。二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作为党校人,其实我们的机遇更多的是抓在我们自己手中,党校具有很好的学习研究条件,我见到过党校一大批潜心教学、刻苦钻研的教师、前辈,他们课上得好、文章写得好,也深得学员尊重。我也看到跟我差不多时间前后进入党校的教师,从青涩一步步成为教学骨干和中坚力量,现在的党校年轻人很多,起点很高,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也比以前多得多,有这样的条件我想我们更应该做出一些成绩出来。(作者系市委党校教育长)

编辑:朱超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