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足球代表队“队员证”说起

今日镇江讯  市民刘先生手上有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镇江市足球代表队“队员证”,可以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镇江市足球运动有所了解,一起来看。

老队员证很少见

队员证为三折,单页长10.8厘米,宽7.2厘米。封面彩色印刷,上方一枚徽章,徽章中间图案是奖杯,上面绘跑步者,下方红带有“市代表队”字样,四周光芒线,整体造型典雅稳重。徽章下为线框,抬头写“镇江市足球代表队、队员证”,编号是“058018”,由“镇江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发”。

首页为个人信息:“姓名(詹长生)、性别(男)、年龄/出生年月(23)、运动项目(足球)、工作或学习单位(小教场20号)”。上方还有“贴相片处”,可惜照片已不知所终,此处还盖有“镇江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大印。

后面是“镇江市代表队组织章程”,共4页,分六章十五条。第一章总则,提出“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更好地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第二章资格及选拔时间期限,“凡居住本市的公民,均有资格被选为市代表队队员”,每年选拔时间为:“除结合市各项竞赛选拔外,每年九月至十一月为分期选拔时间。”且“市代表队队员任期一年”。第三章权利义务,队员义务有五项,第二项与“劳卫制”有关,“在一年内达到劳卫制一级或二级及格”,可见当时市队队员选拔已与“劳卫制”捆绑;队员权利有四项,分别是参赛权、参观权、选举被选举权、批评建议权,参观权为“有优先享受市体委举办的各项竞赛参观权”,也就是说,这张证也是我市各类比赛的观摩证。

第四章奖励和处分,奖励分得很细:“球类运动某项获得全省前三名者,每人给予奖励,其他项目破市纪录者,授予破市纪录奖章,破省纪录或省竞赛中获得前三名由市给予奖励,并将成绩表现鉴定送各单位领导,请列入其本人工作成绩之一。”处分相对简单,“如有连续两个月无故不参加队的活动即以自动退队论,队长并将名单报市体委除名。”第五章指导和队长,指导“由市体委聘请热心体育工作,并对某项运动有指导能力者,任期为一年”,队长、副队长“须经全体队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第六章附则,讲未尽事宜。落款是“市体委,一九五八年一月”。

附则下方为“注意事项”,有6条,第3条为“凭证可参观体委、体育场举办运动竞赛和表演,外埠球队来镇凭证半价优待”,这可能是当时我市体育爱好者最羡慕的一项待遇了。

当时镇江的情况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体育,百废待兴,足、篮、排三大球运动依靠一定群众基础占据着重要地位。时任总理的周恩来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迅速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来,选择三大球作为中国体育的催化剂,旨在带动全民体育热情,这样一种风气也吹到了地方。

镇江解放后,初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镇江市工作委员会具体管理全市体育工作,市总工会、教育局、体育场协同配合,积极发展青少年体育,在学生、职工中开展劳卫制锻炼。1955年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57年在学校及百人以上工矿、企业建立基层体协73个,同时加强系统训练,在普及中提高。1958年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成立射击、无线电、航海等俱乐部,开展训练,培训骨干千余人。上世纪50年代,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较快,共举办8届市运动会及各种竞赛130余次,累计3万余人参赛。1959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7万人,并举行了两届市运动会,破市纪录103次,出现了镇江体育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与此同时,我市职工体育也在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单位工会组织锻炼并开展小型比赛。1951年店员工会首先举办小型运动会,1953年举行首届职工运动会。自1953年至1957年市每年举办工人乒乓球赛,人民银行队连获5次冠军。1956年起,百人以上工矿企业建立基层体协。前进印刷厂体育活动甚为普及,1956年江苏省体委在该厂召开了职工体育工作交流会。1957年,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由2个增加到11个,职工中组成各种运动队,其中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队122个。1958年11月,在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上,前进印刷厂刘立福在马拉松赛跑中超过全国最好成绩。同年,有10多个工矿企业推行“劳卫制”,至1959年有670人通过及格标准,743人达到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

从中能发现当时体育的一大特点,即我市举办的各级运动会特别多。多办运动会是为了促进体育的普及,把普及与提高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此鼓舞大家的参与热情,而并非与群众体育相脱节的专业高水平竞技体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那时的群众体育进入了“黄金时代”。

三所体校的功劳

刘先生认为,如果按照1958年推算,詹长生当年很可能就在青少年业余体校。这么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其工作或学习单位在小教场20号。1929年江苏省政府迁镇,1931年5月,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初设于东门外原三十六标营内(如今的江科大)。后因场地不足,改在博爱路(今健康路)原清军小教场旧址重建新场,占地83亩,历时两年始成,1933年启用,这也是当时江苏省运动竞赛的唯一场所。镇江解放后,这里改名为镇江市人民体育场,并逐年增加设施。

来说说青少年业余体校,其创建于1958年,当时有田径、体操、足球3个项目,4名教练。1959年招收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等11个班,学生近600人。受到三年困难时期影响,1962年体校训练项目减为8个,学生331人。尽管如此,当年这批体校生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在市青少年田径冠军赛30个竞赛项目中斩获七成以上的冠军。

当时镇江还有两所体校,一所是军事业余体育学校。1956年暑期,镇江市体委、团市委联合举办航空模型和射击训练班,国防体育训练从此开始。训练班学员来自各中学,每班20至30人,受训时间2至3周。首届训练班结束后,从中挑选航模、射击运动员各10余人,坚持业余训练。1958年国防体育项目增加无线电收发报、无线电工程、航海模型、摩托车、伞塔跳伞和初级滑翔等项目,成立射击、无线电、航海、航空4个俱乐部,有主任及教练20人。

另一所是镇江体校。1959年12月,原常州体专改名为镇江体育学校并迁至镇江包家湾。学制三年,系中专性质,当时迁来两个班,共40人左右。1960年初又招收教练班,设篮球、体操、田径3个项目。1960年夏招生约40人。至此全校共4个年级,学生约150人,教职工约80人。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依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工作重心由原来的群众体育逐渐转移到竞技体育。由此,镇江体育学校1961年停办,教职工被分配到省、市、县体委……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生产力和经济落后,镇江体育场地及设施也很匮乏,但是群众体育却如火如荼开展,这里面有多种原因,涉及当时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当时我市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大大改善了民众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广大干群以更饱满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近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体育锻炼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必备选项,如何让生生不息的体育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仍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思路和答案。(图/文 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

审核:沈菲

(作者:今日镇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