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化|吴越孙钟故事考析

□ 项强

丹阳《孙氏宗谱·钟公传》记载:孙钟,字光祿,生于汉孝帝延光甲子,据传是古曲阿最早的孙氏名人,丹阳孙氏始祖,“孙氏之家于云阳者,乃其裔焉”。从古至今,丹阳民间流传有关孙钟种瓜及卒葬的逸闻故事。

孙钟灌瓜井

孙钟种瓜传说

东汉末期,孙钟为避战乱,自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迁居曲阿城西白鹤山种瓜养母,所结瓜果多且大、甜又香。每当瓜熟时他都要挑选一个最大最好的瓜,先去供奉此山三皇寺的神仙菩萨,然后才自家尝鲜或出售。“路人有求,慷慨相赠。孝友之名,肆闻乡里。”有一年种了三亩田瓜,不知怎么只结出一个瓜,至成熟时,有三个白衣童子来向他买瓜。孙钟说:“今年我种三亩田瓜,只结了这一个,要敬神,不能卖给你们。”三童子为之感动,对孙钟说:“云日出天子,且看白鹤飞,山下百步处,是你葬身地。”说毕,飘然而去。孙钟死后下葬掘土时,发现此处有块青石板。掘土者好奇地掀开石板,一只白鹤从石板下飞出,腾空长鸣而去,另一只要飞出时,被掘土者用石板砸坏一只脚。传说吴大帝孙权之所以是跛脚,原因在此。后人即将此山命名为白鹤山,山上原三皇寺亦更名为三仙寺。

孙钟行善积德,惠及子孙。其德行“感孚上苍”,而被仙人“指葬吉壤”白鹤山。此后,子孙发迹,鼎峙江东。孙权称帝后,追尊祖父孙钟为“吴孝懿王”,“恒享历代祀典”。孙缙在《白鹤山祀典》文中咏诗致敬先祖:“种瓜为业力辛勤,岁遇凶荒苟活贫。瓜到熟时能设客,几多行路感恩人。神向山中启地灵,鹤飞去处是佳城。子孙数世王吴地,万古堪为积善征。”《孙氏宗谱》钟公遗像赞曰:“粤自富春,聿来胥宇。隐居种瓜,志心归礼。白鹤飞翔,子孙显贵。千载流芳,四时享祭。”

清代白鹤山孙钟祠石额

相关典籍记载

关于孙钟其人其事及墓葬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的《幽明录》,后世典籍多有引用。本地旧方志亦多有记载。

清光绪《丹阳县志》卷二十三“隐逸”篇:“汉孙钟,隐居不仕,种瓜于县西白鹤山,死即葬其地,坚父也。其踪迹颠末,人莫能窥。今每岁三月十五日,有司祭于其祠墓。”同书卷十二“陵墓”篇中又记:“孙钟墓,在白鹤山。”

民国《丹阳县志补遗》卷六“古迹”条:“灌瓜井,在县西十五里的白鹤山。山有三仙庙,庙前有井,相传为孙钟灌瓜井。”卷七“山水”条:“白鹤三仙庙前井,在县西十五里钟离村。其井最古,俗传孙钟灌瓜井也。”

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山川”篇:“白鹤山,在(丹阳)县西十里,孙钟墓在焉,前有枝子岗。”清代其他文献也有类似记载,如《大清一统志》卷九十“镇江府·陵墓”篇记:“汉孙钟墓,在丹阳县西白鹤山。”

以上方志史籍所记孙钟事迹,多称之为“土人”即当地老百姓“相传”或“俗传”,所据并非信史,实为民间逸闻之传说故事。

孙钟种瓜

三地不同版本

孙钟其人其事及墓葬,不见于正史列传文献典籍,仅散见于一些方志野史及家乘谱牒中,并流传于大江南北多地百姓民间传说中。这些民间逸闻经世代传播,故事情节不断发展流变,先后出现了浙江富阳、江苏丹阳、盐城和溧水等不同地域的诸多版本,而其中以富阳、丹阳和盐城三地版本影响最大。今镇江和丹阳文史专家严其林、杨再年两位先生曾在2010年第2期《镇江高专学报》分别撰文对孙钟传说和史实做过精辟考证辨析,颇有道理。在此,摘引两位专家有关考析见解,从乡土地域和姓氏文化角度辨析“丹阳版”孙氏传说是非,加以考证孙钟与丹阳孙氏的关系及有关人文历史。

严其林所作《孙钟事迹与传说考析》中,除引述镇江、丹阳旧方志内有关孙钟事迹的传说记载外,还论述称“六朝及唐人记载孙钟事迹在富春”。

南朝梁人沈约撰著的《宋书·符瑞志》中载有关于孙钟活动的史实与传说: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忽有三少年诣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谓钟曰:“此山下善可作冢,葬之,当出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即可葬也。”钟去三十步,便反顾,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葬其地,地在县城东。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天,衍数里。父老相谓:“此非凡气,孙氏其兴矣。”坚母生坚,梦肠出绕吴昌门 (在今苏州)。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祥也!坚生而面貌奇异。”

唐代许嵩所撰《建康实录》保存了唐以前的大量史料,其中也有孙权祖父孙钟的传说。

以上六朝及唐人所撰均记孙钟家于富春,死葬富春县城东,而非曲阿县城西。因此,严先生认为:东汉中后期富春一带曾遭灾荒,孙钟不可能携母远涉曲阿(今丹阳)种瓜。后世镇江志书中所以也有这类记载,应是与孙钟之子孙坚后来在混战中战殁葬于曲阿,而作的附会牵连,是古文献中常见的事类移植现象。

而杨再年在其所作《“孙钟种瓜”传说刍议》一文中,则以各种史籍记载和民间逸闻等资料,列举了“同中有异的3种故事版本:富阳版、丹阳版、盐城版”后,概述“孙钟种瓜三个版本都凸显了人文精神”。

富阳版强调孙钟避难种瓜养母,勤于瓜业,终老故里富春,体现了民众热爱家乡故土的拳拳之心。丹阳版其故事有较为完整的表达,隐含着民众对孙钟忠厚立世的心仪。而盐城版朴实无华,从凿井灌瓜之举可使人们推想盐城“环城皆盐场”的地理场景。孙坚为父亲凿井又是承传其父孝德的践行。三地不同版本,故事情节不尽相同,但流变不离其宗,故事始终紧扣孙钟种瓜传说主体而流传不衰。

孙钟白鹤山瓜畦石刻

从故事到遗产

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碑附会,使“孙钟种瓜”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历经演变和艺术渲染,最终形成饱含孝文化、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而广泛传播,在历史的演绎中又生发出新的情节,进而延伸丰富了传说。同时,在民间世代传播中还留下了相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和地名等,而这些又成为“孙钟种瓜”传说的物质载体。这些关于孙钟其人其事传说的物质文化遗存,激起了世代文人骚客抒怀诗情,传世诗作丰富多彩。于是,杨文进一步总结提升“孙钟种瓜”故事的传统文化意义而加以论述。

孙钟种瓜不因战祸而中辍,也不因子贵而歇业。他没有见诸史载的宏业伟绩,也没有出将入相,充其量是“种瓜专业户”。在芸芸众生眼中,种瓜之业再普通不过,而种瓜的故事之所以能长传不衰,是因为孙钟种瓜的故事从平淡中见神奇。孙钟的孝行立世、忠厚为本给种瓜故事注入文化,平添魅力,这则串联起孙钟、孙坚、孙权三代人的传说故事,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在多地形成同中有异的不同版本,是先人的创造,也是先人情感的天才表达,可使人们体验先人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虽然孙钟种瓜的古迹已大都不见,幸存古迹往往又面目全非,但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文化土壤,在人与文化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孙钟种瓜故事,有形有神地深记在人们心中。

诚如斯言。先贤孙钟的传说故事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串联起孙钟、孙坚和孙权三代人,成为具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在丹阳乡土上,孙钟种瓜的土坡、白鹤山、孙钟墓、孙公祠、三仙庙、灌瓜井等古迹及昔日美景都早已湮灭,尚存一个据说是灌瓜井井栏的倒扣莲花型白矾石质古井圈,现被移置丹阳天地石刻园供游客观瞻。民间还存有一块清代白鹤山孙钟祠白矾石质匾额,上刻“勅赐先贤孙公祠”楷书。而乡土民众有关孙氏先祖和白鹤山的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仍长留于世,代代相传。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黄昕彤

审核:解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