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化 | 乾隆为何否杨绾

□ 滴石水

杨绾,是唐朝中期的宰相,历史公认其是位名相。唐代宗李豫在《授杨绾中书侍郎常衮门下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制》《赠杨绾司徒诏》《赐杨绾谥诏》中,对杨绾评价很高,可谓宰臣楷模。宋祁在《新唐书》中说:“绾以德服人,而人自化,可谓贤矣。其论议浑大,虽古王佐无以加。”范祖禹在《唐鉴》中说:“上之化下,如风靡草也,杨绾以清名俭德为相,而天下从之如此。”写《容斋续笔》的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研究唐朝三百多个宰相,说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外,魏征、王珪、褚遂良、狄仁杰、张九龄、杨绾等,“皆为一时名宰”。

在历史名人对杨绾的评价中,唯独对其有非议的,是乾隆皇帝。他说:“唐杨绾相代宗,制日之下,朝野相贺。郭子仪减声乐,黎干省雏从,崔宽第舍宏奢,亟毁撤之。盖绾之清名俭德,其足率乎人者如此。然当是时,天下之弊政多矣,代宗方倚之厘正纪刚,乃终绾之相,寂无闻焉。则绾之清名俭德,不过自善其身,而非拨乱救时之相也。”

乾隆皇帝对杨绾的这段评论,说了三层意思。其一,杨绾拜相,天下庆贺,朝廷震动。新、旧唐书中均有记载。救唐之将郭子仪,建立勋功后,家列珠玑,户盈罗绮,豪奢至极。杨绾为相之日,他正在宴请宾客,听到消息,立即将助兴的声乐队减去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受代宗宠信,每次出入,车马有一百多辆,听说杨绾为相,立即减去十分之九。御史中丞崔宽,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今四川省西部)崔宁的弟弟,在长安之南建有别墅,其中的池馆台榭,冠绝一时。当他得知杨绾拜相后,当天就暗中派人将其拆毁。由此可见,杨绾清名震天下,俭德冠当时。其二,杨绾拜相,代宗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厘正纪纲,革除弊政。但“终绾之相,寂无闻焉”,没有见到杨绾有什么大作为。唐朝自天宝以后,天下分裂,没有纲纪。到了大历年间,割据势力熏天,逆臣的逆横到了极点,邪臣的邪恶贪腐也到了极点。代宗先是受制于权宦李辅国,后又受制于程元振、鱼朝恩两个宦官,再后元载又乘乱窃权,执掌朝政。大唐朝堂,乌烟瘴气。朝野对元载大张挞伐,代宗清楚元载的奸诈贪腐,无可奈何之下,设计逮捕元载,将其诛杀。在大唐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代宗命杨绾为相,急盼其整纲肃纪,廓清朝野。“时厘革旧弊,唯绾是瞻,恩遇莫二。”(《旧唐书·杨绾传》)可杨绾负天下之望,没有展开手脚,拨乱救时。从新旧唐书中只看到他做了一件事,即上疏条奏贡举之弊,仔细读读,也无非是些亲贤者远小人之议,其他几乎找不到革故鼎新的相关记载,倒是看到他不断上表,恳辞相位。其三,由此乾隆皇帝认为,杨绾的“清名俭德”,是“自善其身”,不是“救时之相”。此时的大唐朝政“弊政多矣”,杨绾虽清名远播,但为清名所累,一味洁身自好。新旧唐书都记载:元载执掌大权,公卿大多巴结依附,杨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曾拜倒在元载足下。元载认为杨绾声望很高,名震天下,内心十分忌恨。恰逢鱼朝恩死,元载上奏代宗,将杨绾命为国子祭酒。谁都知道,这是用散官之举架空杨绾。可杨绾只管自己不攀附,忍气吞声,对元载此举不吭一声。元载被诛,杨绾登上相位,真正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理应痛下辣手,大刀阔斧革除弊政,可史书是这么记载的:亲朋好友、部属朝臣来找他,“或迭之者,清谈终日,未尝及名利”“或有客欲以世务干者,见绾言必玄远,不敢发辞,内愧而退”。不管是能吏好官还是贪官污吏,上杨绾的门,他跟别人绝口不谈政事,清淡乱扯,王顾左右,言必玄远,没有一点整顿朝堂的刚毅之势,只守个人操守,不行宰辅之责,是个拱手自廉的袖管先生,这就无怪乾隆说其“非拨乱救时之相”了。

杨绾清俭简素、品德高洁,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作为危难时期的一朝宰相,仅有优良品性是远远不够的。“德、才、学、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名相应该具备的素质。“德、才、学”杨绾无可非议,而“识”则明显不足。识即是对世时的把握,对大政的处置。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说:“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皆不为其所摇。”杨绾的状态刚刚相反。一个宰相,德不配位当然不行,但“识”不配位也同样可悲。乾隆否杨绾,不是非议其个人操守、品德才学,而是其污浊旋涡中独立而出的见识、眼光,政治智慧、理政才干。

当然,杨绾也许是有政治才干治国能力的,只是他拜相不久便中风,在相位时日很短,便不幸早死,有可能其政治才干随着其躯体一起,入土安息了。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