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化 | 回顾西大院

文/图  沈伯素

西大院相对正东路的东大院而言,也曾是市领导机关的办公大院。论面积和气派,它比不上东大院。但是,二者不仅职级平等,而且,如果查一查历史,当东大院在1949年还是一片菜地的时候,西大院这边,1932年民国时期已经是江苏省会的省党部。就是说,西大院有个地位不低的前身!

镇江市老政府西大院大门

我很早便与旧省党部有了一点接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镇江不是省政府了,苏南行政公署也不设在镇江,作为旧省会的省党部办公大楼,许多重要会议仍要在这里召开。但是在不开会的时候,一般群众进出,并无人盘问。那时没有围墙,我就曾多次进去玩耍。大楼坐西朝东,直面解放路,是座西式的二层楼。楼的主体内部设有一间大礼堂,木地板上排满了座椅,面朝东的讲台既高又宽,二楼上,还在东南北三面加了座位。作为学生,我就曾多次混进礼堂,坐一坐里面的椅子,品尝一下“当官开会”的滋味。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中国大门口,战争形势突变。一个夜晚,镇江市在旧省党部礼堂举行了控诉美帝罪行大会。会上,一位姓仇的同学,代表镇江师范学校上台进行了控诉发言。那次大会我也参加了,但是,因为与会群众多达上千,我被挤到二楼的一个角落站立,看不清在楼下讲台上发言的仇同学本人。但是,他的控诉发言,联系日寇侵华的罪行,列举在茅东县构筑上百里的竹篱笆,搞“清乡”“扫荡”,围堵抗日队伍等罪恶,我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因为我也知道他所列举的日寇那些恶事,还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这对激励我为抗美援朝报名参军起了不小的作用!

后来,我虽然入伍离开了镇江,在外摸爬滚打二十多年,但是一提起镇江,正似“不思量,自难忘”,我曾经进入玩耍和开会的那座漂亮大楼,总是真真切切活跃在我的记忆里。

1975年我离开部队前,安排我回镇江那位部队的同志,从镇江联系工作回去以后告诉我:镇江市负责安排复转军人的“安办”机关,设在解放路21号,与健康路交界西南一侧的院子里。我一听,那地方可能是过去的省党部吧?

阔别二十多年之后,我再与镇江相会,成为镇江新市民了。来镇江报到的解放路21号,正是从前那座省党部大楼。不过,其时已经加了院子,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了市级领导机关,还在楼上加了一层。我从一楼领到一张去一个小厂报到的字条以后,上楼一层层一直参观到三楼。感觉不错,既为国家节省了一笔建房费,还使镇江市领导机关有了一个集中办公的场所!

民国时期的省党部

那时候,镇江市政府机关名为“革命委员会”,与市委合署办公,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市领导办公就在大楼身后加建的两层小楼房里。因为市级机关相对集中了,大楼旁边又增添了一些建筑,形成了一个说得上规模的大院。荣幸的是,动荡年代结束以后,我从郊区小厂被调进了这座大院。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大发展,政治更清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院子里的楼房也逐年增多了!

1982年,镇江市领导机关改为四套班子,大院门口随之挂上了四块大门牌。那时候,从这个大门进出的,不仅有在里面上班的公职人员,来大院办事的其他人员每天至少也数以百计,进出这个大门的“红头文件”更是数以千计。1985年,领导体制进一步改革,位于正东路原镇江行政公署的办公大院,划归市委和市政府办公;悬有四块大牌子的西部大院,则分配给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机关。新的四套班子办公机关一东一西,“西大院”便相对于“东大院”,被大家称呼习惯了,新“地名”也自然诞生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镇江市在南徐大道新建了行政中心,这边的东西两个大院的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大院的名称虽然还在,但主要变成了市民们自由活动的场所;而西大院却变成了市中级人民法院既高大又漂亮的办公大楼。从此,“省党部”“市革会大院”“西大院”等等,一概变成了历史名称。

我曾经在“西大院”工作十多年,对它的亲切感不容细说。镇江市近百年的峥嵘岁月和艰难步伐,都记载在它的变迁史里;它自身的每一次变化,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的最终消失,正是一种荣耀的升华。西大院,我会永远怀念它。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