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史上不得不说的几位农民,其中一位是镇江人……

关于考古,一般人眼里,考古像盗墓笔记鬼吹灯那样神秘、惊险……

考古人眼里是,叩问厚土,仰望星辰。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一些曾经“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却始于几位农民的意外发现,其中就有咱镇江人……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期,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神秘黄金面罩再次惊艳世界。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和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被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而这扇沉重的青铜大门,当年还是被一对四川的农民父子无意间打开的。

1929年,四川广汉南兴镇农民燕道诚正带着儿子燕保青淘河沟,一锄头下去只觉得感觉不对,仔细一看竟是大小不一的石环堆积在一起。燕道诚又将东西重新掩埋了起来,等到天黑,叫上全家老小五口人悄无声息的把东西搬回了家。竟然有圭、璧、琮、玉圈、石珠等玉石器400多件。

直到1986年,考古队员进行抢救性挖掘,两大祭祀坑相继出土,青铜面具、青铜立人、金杖等国宝级文物,三星堆遗迹的大门正式开启。

清朝末年,在河南一个小乡村中,有一位农民在田间挖土,挖出一块骨头,便将它丢在一旁,继续向下挖,骨头越挖越多。后来听说,这些骨头是“龙骨”,可当药材。农民就将其挖出,卖给了药铺。

1899年,清朝学士王懿荣在药店里抓药,“龙骨”一些奇怪的符号引起了他的注意。最后经过研究排查,确定这上面的文字属于商朝甚至之前的文字,一种新型的学问诞生——甲骨学。经过不断发掘,尘封千年的殷商王朝走出神秘,让中国文明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安阳殷墟也成为我国的一个考古标志,被国家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得意一下,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的作者就是咱镇江人刘鹗!

1985年6月,在湖南省武陵山腹地的里耶镇,几个瓦匠在刨泥做土坯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不少陶器和青铜兵器,考古专家闻讯赶到,发掘出1万㎡“里耶古城”,以及38000余枚竹简,这些竹简都属于秦朝文物,由此被称为“里耶秦简”。

众所皆知,秦朝只经历了短短的14年,就在秦二世手上湮灭。后来项羽攻取咸阳后,将咸阳宫付之一炬,很多文书都被烧毁。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秦朝的记录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却用近20万字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些竹简的发现,不仅“复活”了秦朝历史,填补了《史记》、《汉书》中有关秦朝历史记载的空白,而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秦帝国运转的真实面貌。

“里耶秦简”上有世界上最早的邮差记录,也记载了秦朝官吏上班是“朝七晚五”。

1958年,上海松江县北部距离佘山不远的一个普通江南农村中,一批村民正疏通着村边施家浜和辰山塘两条河道。不断有村民报告说发现了古代遗物。这处古代文化遗存的秘密,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悄然打开。

据考古发现,约6000年前,松江的九峰一带就有先民劳作生息,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发现过良渚文化(距今约4000-5000年)和崧泽文化(距今约4900-5800年)遗址。

整个遗址中最有价值的发现,是大量广富林文化遗存的发现,被专家们命名为“广富林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这一空白。专家们发现,似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广富林,“魔都”先人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海派风格的南北融合。

浙江衢州凤凰山山间有众多“无底塘”。潭中有鱼,常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吴阿奶等人干潭捕鱼的兴趣!

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4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日夜作业,17天后,水落洞出,没捞到一条鱼,却使得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布局符合力学原理;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石窟一点都不像是人工开凿,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发现一件文物。

龙游石窟可以与埃及金字塔遥相呼应,可以与 UFO之谜相提并论。据考古专家推测,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加久远。它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由于本身无一字记载、无一物佐证,被称为“旷世奇窟”,至今无人破解其谜团。

急啥,这不来了吗?

1954年夏天,镇江大港龙泉乡下聂家村农民聂长保的儿子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垄沟’时,一锄头掘出一只鼎,扩大挖掘范围后,共掘得铜器12件。

这些玩意儿是不是金器?为了检验质地,满足围观村民的好奇心,聂长保的儿子随便检岀一件,一锄头斫了下去,铜器粉碎。

他随手斫碎的,恰恰就是这批稀世青铜器中唯一有铭文的宜侯夨簋(cè guǐ),最为珍贵。

经过郭沫若、陈梦家等名家大师研究和释义,可以看到,它记载了西周时期周康王对宜侯夨的赏赐遗迹,是已发现的唯一的详记“封建”诸侯的金文,对吴文化的研究起着突破性的作用,也揭开了这个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国度“宜”。

宜侯夨簋,宜是地名,是目前镇江可考的最早的地名,侯是爵名,夨是人名,簋就是一种盛食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用碎片缀合而成,丢失铭文8字。

“宜侯夨簋”腹内的铭文中,蕴藏着吴国早期的神秘史实,可称之为吴国第一礼器。考古专家认定,“宜”便是今天的镇江丹徒一带,这里是西周时期先吴的政治中心,是吴国的发源之地,距今三千年。而西周的王室在陕西,为了开辟疆土,周人不远千里来到吴地。同时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中原礼乐带到了这山清水秀的荆蛮之地,这是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北人南迁。

考古,不容易,不简单,不平凡荣枯相代,弥见其新。文物是根,是一切文化产业的根。守护文物,就是守住历史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媒体记者 贺莺)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