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 ┃ 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2)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2)

王景曙

续鏖战(上)

21. 鏖战(下)

镇江临出发前,孙玮的女儿曾以一幅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心中“女战士”的妈妈形象。其实,每一位在湖北战地与妈妈并肩“射杀新冠病毒”的叔叔阿姨们,乃至像凌蓉、汤倩这些她可以喊“大姐姐”的“90末”队员们,都是不屈不挠的战士。

武汉期间每逢值夜班,凌蓉为了确保起床,都会设置无数个闹钟,“一般至少3个”;而冯丽萍在2月27日这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武汉的温度下降了很多,日夜颠倒的节奏让生物钟已经严重打乱,每天夜里一点多就醒了,然后就很难入睡。”

当天,冯丽萍是早上5点至9点的班,“3点起床,夜还没有醒,外面正灰蒙蒙下着一场细雨”,冯丽萍及队友们赶着雨的凉意到达医院,尽管由于降温,“今天穿上防护服明显比昨天感觉好些”,但时间久了之后仍然透不过气来。这时天没亮,冯丽萍迅速把各处垃圾收了,把护士站、治疗室、脱防护服的房间都打扫消毒一遍,不知不觉已近两小时过去,快7点了,冯丽萍便与队友们一起去给病人分发早餐。

武汉的冯丽萍并不每天写日记,黄石大冶的李维亚写得更少——总共就写了5篇,其中“日记4”记录了李维亚参与一场持续一个半小时的生死营救。当病人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各个医嘱已经执行下去之后,李维亚不由就近靠到墙上缓了半分钟左右,这时,一滴汗滴到脖子上,她才“恍然惊觉,身上已经湿透了,一直到脚踝”。而与李维亚有过太多次相似经历的戚文洁,一天深夜下班后在微信上发出一条朋友圈,全部内容只有四个字:汗如雨下。

汗如雨下之后,是湿了干、干了湿。有关夜班上这种冷热交替的复杂处境,张峰说,每次上班前到底是穿多些还是穿少些,他会“十分纠结和尴尬”。

冯丽萍讲述,戴着N95口罩、裹得严严实实的状况下,有时憋得实在喘不过气来,她就会走到靠近氧气筒的地方——因为那儿空气含氧量相对高些。有所缓解后,再继续工作。

胡振奎说,每次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后,“大家都会长呼一口气”。虽然此时与患者之间无法进行沟通,但胡振奎认为,如释重负的“长呼一口气”,其实是一种不需要语言的“无声交流”。

而来自冷惠阳微信朋友圈的一番真情告白,更有助于局外人体味什么叫“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当牙龈肿痛、满嘴溃疡、全身过敏仍坚守岗位时;当痰液喷溅到防护面屏上时;当下班时发现防护服破裂时……我发现我真的为武汉拼过命。”接过冷惠阳的话,赵燕燕以切身同感跟帖:“除了溃疡、过敏,你的感受,我通通都有过!”

有一种表达方式是“数说”鏖战:前线一个多月里,刘竞的手机上多出了18个微信工作群;张菲菲说,“我和娟”给2号舱D区的95名患者仅仅测一遍体温,就要消耗两三个小时,“这是我们在(镇江丹阳)自己科室时想都不敢想的”。

“娟”是张菲菲对赵娟的一贯爱称。与纪寸草、谢念叶这对“姐妹花模式”完全一样,方舱医院的战斗岁月里,这对来自丹阳同一家医院的闺蜜也自始至终固定搭班。2月26日下午,张菲菲发出一条朋友圈,文案长达400余字:“不知道是几月几号,也不知道是星期几,只记得上班的日子,昨天和娟是小夜班,之前没仔细看排班表,进了舱才知道自己是这个时间段的护理组长……”

这是张菲菲第一次担任“时段”护理组长,职责所系,意味着她不仅要管好自己的D区病人,还要接手处置整个2号舱随时出现的一些棘手护理问题,这让张菲菲顿时心感不安。更不巧的是,刚交接完班,赵娟就被安排带着30名患者去协和西院做CT去了,只剩下张菲菲一人独自守阵。

所幸,就在张菲菲一边忙着事务、一边“脑子里已经开始有些乱”的关键时刻,“娟”返回了。这让张菲菲欢喜不已,“身边有个练剑的战友多么幸运。”她在微信上这样写道。“练剑”,丹阳方言里就是做事比较利索的意思,张菲菲大赞赵娟“不愧为练剑王”。

相似之下,也是丹阳派出的队员谭寅巍,何尝不是另种意义上的“练剑王”。只不过谭寅巍这特定的做事利索,是经历了“新手上路”、历险而进的一个短暂成长过程。

江苏队管辖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号舱开舱10天之后,临床医生谭寅巍接到转岗通知:被安排增援咽拭子采集组。他是镇江9名医生中,唯一进入咽拭子采集组。“在老家医院时,采样都是由感染科、检验科承担。”作为呼吸科医生的谭寅巍,之前工作中并没有操作过这项技能,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给谭寅巍和队友们临时进行了“恶补”培训。

当患者摘下口罩、张开嘴那一刻,更大风险就近在眼前,所以,“除了技术,专家还给我们进行了必要的心理疏导。”谭寅巍讲述,刚开始操作采样时,屏住呼吸,多多少少感到有些紧张,额头上会渗出汗来,“后来就逐渐淡定,看清位置,出手快准狠,基本一击命中。”

不过,谭寅巍把自己能“一击命中”的“练剑”,部分归功于患者的配合度,“方舱里的病人既往都是做过核酸检测的,有一定应对经验。”2号舱整个战斗期间,谭寅巍所在的采样组共采集咽拭子样本1290份,相当于平均为每位患者至少采集了2次。

谭寅巍在武汉“一击命中”的时候,陈慧丹在黄石一针“刺”开了患者心结。

陈慧丹讲述,在黄石中医院ICU面对的都是重症患者,“很少能碰上‘清醒’的患者,更别说和患者有更多交流了。”那天,陈慧丹的班上出现一位56岁男患者,病情并不算太重,应该是能沟通的,“可他一直忧郁着不说话,就看着天花板发呆。”

过了一会,这位患者诉留置针有点疼,想更换一个。戴着护目镜和3层橡胶手套,如此条件下原本寻常的静脉穿刺变得十分困难,陈慧丹当时却“一针见血”地穿刺成功。顿时,患者的心情也神奇般跟着好了起来,打开话匣主动与陈慧丹拉起了家常。

交谈中陈慧丹得知,对方是家里顶梁柱,既担心自己的病情,也担心着家里人的安危。“我就慢慢开导他、安慰他,劝他坚定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回家。”陈慧丹说,那天中午临近下班时,这位患者忽然关切地向她询问:“还没吃午饭吧?”然后又追了一句:“明天你还来上班吗?”

比谭寅巍转岗还要早几天,身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的孙文,于2月19日就接到了转岗指令:编入2号舱的4人信息组,由他任组长。信息组的任务是负责筛查确定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及CT复查的病人名单。

当逐渐出现病人治愈出院,信息组的作用高度凸显,关乎着整个方舱医院床位的周转运行。孙文介绍,病人办理出院手续需要同时具备的两大凭证——“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及“CT复查正常”,就是由信息组开具。

资源尚紧张的早期阶段,整个2号舱近600位病人,每天分到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只有40多份,如何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口上、让效率最大化,是孙文他们工作中需要把握的至为关键。通过综合研判,既要精准地锁定目标人群,还要在6个区的名额分配中兼顾公平;既要留意刚刚做过检测的病人短时间内不必重复做,又不能漏了该做的病人。孙文通俗地解释:“明知检测下来肯定不会转阴的病人,那就没有必要浪费试剂;而已经具备出院条件的病人,也不能长时间耽搁。”

随着出院势头越来越猛,核酸检测名额扩展到最多时一天要筛查150位病人,与之同时,CT复查名额最多时也扩为每天120人。最多的一天,由信息组开具的“可出院”病人名单达到113人。由于每天需要处理海量而极其重要的数据,从2月26日起,孙文所在的信息组成员取消了轮休,每天全体入舱办公,直至最后休舱。

仓促而建的方舱医院,最初是使用纸质病历,弊端逐渐显现:不利于保存与信息梳理,也存在接触风险。在护理队伍由来自镇江、泰州两地共13家医院的人员混编磨合,而苏鄂两地系统技术又存在差异性等不利条件下,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身兼护理文件组组长的蔡建带领团队,只用短短数天时间,就完成向电子化病历的转型。此间,一人对照核报、一人敲键录入,经手的数据同样极为惊人。电子病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最重要的是具有可追溯性和满足传染病管理的隔离要求。

医生队伍,田英等4名医生这天从下午5点一上班至次日凌晨近1点,连续奋战7个多小时,终于完成将120份纸质病历转换成电子病历!田英讲述,由于纸质病历是在仓内,仓外的医生无法直接翻阅,必须由里面的同事一张张拍成照片传出来,画面不甚清晰,为确保所有信息和数据零差错,大家慎之又慎、心比针细,大功告成之时,早已“双眼干涩、颈脖僵硬”。

《现代快报》的战地记者在黄石采访时,曾给刚刚卸去重装的陈慧丹拍了一张脸部特写照片:鼻梁及双颊布满深深勒痕。这张照片在新媒体推出时,取名为“痕美”。

“我受过的伤,都是我的勋章。”护目镜长时间挤压,让每一位走出红区的队员都会留下这样的“痕美”。天长日久的反复挤压,不少人员甚至出现了血泡、压疮。

2月25日这天,武汉最高气温21℃,而方舱内的温度远高于此。当天,由于3M口罩让上班中的张晶晶戴着“老觉得有漏气”,于是她就把金属鼻夹压紧了一点,加压不久,鼻子开始流血,“好长时间也没止住”。就靠在鼻子里持续塞着一个棉球,张晶晶挺到交班时刻。

鏖战“疫”线,既亲历自我,也见证战友。2月16日,纪寸草下班途中在朋友圈晒出一张战友的局部鼻梁照片,显示此处压疮已经开始发炎化脓,“……每一天我都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着”。

照片上鼻梁处压疮化脓的人物,正是镇江援鄂队员、丹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树平。坐在身旁的“小谢”看到这条朋友圈后,对纪寸草笑道:“你这不仅仅是感动,还应该是感同身受吧!”纪寸草不由摸了摸自己耳朵上也被N95磨出的血泡,“感同身受,才更加感慨”。

陈良莹是援派在黄石矿务局职工医院的唯一镇江护士。一天,“一个小姑娘找到我求助”,对方张开手的那一刻,陈良莹瞬时惊呆了:一根手指“肿的好大,在淌那种黄水”,根部已经形成溃烂,小姑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着这根“已无法伸直”的手指。这是医院本单位的一名护士,陈良莹心疼地回忆,“扎着个小辫子,年龄顶多二十多,肯定是个90后”。

“看着孩子无助的眼神”,陈良莹迅速帮她调整护理方案。非常时期,相关物资一时难求,所幸陈良莹从镇江带去前线的物品里就有伤口护理材料。“生怕第二天忘记带上”,当晚,陈良莹提前将敷料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后来,这位小姑娘被“强迫休息”。

多重因素制约下,院内交叉感染导致医务人员频频“中招”,队伍战斗力无谓受损,是早期临床抗疫阵地上普遍存在的一大硬伤。局地一时:“健康武汉官微”1月21日曾报告全市医务人员中共有15例确诊、1例疑似。

后来的势头更加严峻。相隔20天后,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局数字显示: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仅“确诊”的医务人员感染就达1716例,其中湖北为1502例,占比逾87%。湖北的医务人员“确诊”中,武汉为1102例,在全省占比逾73%。两项占比大体呼应2月份时段新冠肺炎确诊总量在全国的分布格局:湖北省长时间占全国确诊量的80%以上;而武汉市的确诊量,长时间占湖北全省的七成以上(数据来自《人民日报》)。

临床救治十万火急,而院感防控刻不容缓。红区就是战场,凶如弹飞的病毒不认“一腔热血”。力求“杀敌而不自损”的感控,成为一道必须前置而且必须严苛的战术“防火墙”。

一张拍摄于1月25日、江大附院为“先遣6勇士”壮行的图片上,后排12位参与送行的医院工作人员中,最右边唯一身穿白大褂者,便是后来于2月20日“蹭机”出征黄石的邢虎。身为江大附院院感染管理科科长,邢虎在自己医院历次派出队员的关口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之一,直至他自己也出征前线。

邢虎参与为“先遣6勇士”壮行

由邢虎等3名感控专家组成的第二批江苏驰援黄石感控组抵达之前,2月11日的首发大部队里,第一批感控专家只有一人。邢虎描述,当2月20日两批感控组会师之时,他所见到的战友是“蓬头垢面”。其时,无法分身的这位战友在黄石仅仅全力守护着一家医院,9天时间“就干成这个样子”,足见劳动强度之大。经指挥部紧急申请、协调,“先遣1人,增援3人”的数字结构,足以说明感控这个环节在当时形势下日益凸显的迫切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黄石的医院有太多家,还有太多隔离点等场所也亟待感控的介入与支撑。“他们救治病人,我们保护他们”,邢虎所在感控组作为一支流动的特殊战斗队伍,以最短的时间马不停蹄地总计跑遍黄石全境的90多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学观察点等场所,其中,邢虎本人跑过的点“估计30家肯定是有的”。

最终,江苏援鄂作战的“黄石兵团”共362名医务人员,实现“零感染”的预定目标,感控组当功不可没。

(明日请看《第四章 烽火岁月》之第22、23节)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