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的背后是文化之争

华翔

■摘要

长三角、珠三角芯片产业的竞争,硬实力比拼没有差距,那问题只能出在软实力。三四线城市与发达城市产业竞争,硬实力比拼有差距,那调整三产融合战略的状态、业态与形态,在软实力、城市文化上谋求“出圈”,则是另辟蹊径的突破之路。

(资料图)晨光中的上海陆家嘴。新华社记者任珑 摄

很独特的一个视角解读,来自公众号《湾区经济评论》的文章,名为《珠三角芯片被长三角甩开巨大差距:没文化,真的很吃亏》。对,视角正是:“芯片产业的竞争,看上去是技术和资金之争,但更准确地说是一场文化之争。”而这样一个视角、这样一篇文章,恰可以启示我们——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在技术、资金还有人才等诸多资源要素,都无法直接与一二线城市相抗衡、相竞争时,当如何寻找一个新的可行的战略角度来谋划突破。

先看那篇文章。其第一部分是数据的对比。2021年,芯片设计销售额前五的城市中,长三角就占了三家,分别是第一名上海、第四名杭州、第五名无锡,珠三角仅深圳一家,为第三名。范围扩大到前十,珠三角增加了一座城市,第十名珠海,但同时,长三角的南京也入围了,且是第六名。以销售过亿的企业数量来比较,长三角城市更是大幅领先,185家企业、占比44.8%,远超珠三角的97家企业、占比23.5%。芯片制造方面,文章更是用了这样的描述:“长三角的实力已经对珠三角形成了碾压之势。”还有人才,文章如是写道:“长三角芯片优势的背后,是几乎形成垄断优势的人才密度,全国大约有40%的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人才在上海,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

在第二部分,文章分析:“论半导体的客户。珠三角在过往三十年的产业发展中,诞生了大量在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消费电子品牌……每年起码5亿台设备需要使用到各色各样的半导体。论工业土地储备,如果说深圳已经捉襟见肘,那广州、东莞、珠海等城市,均有着大量的工业用地;论财政实力,深圳、广州GDP排名全国前四,国资实力不断崛起,也不太可能出现资金不足的状况;论营商环境,珠三角的城市,都以小政府著称,对商人、创业者来说也算是友好。”所以,文章提出:“对于资本、技术和人才来说,择一城的机会成本就显得非常大。因为这极有可能未来大半辈子都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和投资。”“半导体企业不选择珠三角,确实是个让人诧异的现象。”“硬实力比拼没有差距,那问题只能出在软实力。”然后是“调研后发现,有一个核心因素左右芯片产业人才的投资和迁移,但却几乎被所有人忽略,那就是:文化。”

吸引芯片产业人才或曰高端人才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文章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但它至少发现了两个方面的现象。其一是情怀。大陆的芯片产业发展,关键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半导体产业开始向大陆西进。而文章整理后发现,当时台湾最顶尖的芯片人才,其祖籍大多来自江南。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也许是报效家乡的情怀,台湾芯片人才对锦绣江南不可改变的历史情结,让一轮芯片产业招商浪潮之后,是长三角几乎完胜珠三角。其二是融入。长三角的规则意识、生活情调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让包括台湾在内的全球顶尖人才在长三角的文化跨越,较之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要简单。”文章举例,台湾的本土杂志,曾经对大陆投资的台商子女做过调研。“调查显示,东莞地区的台商子女,倾向认为当地人没什么水准,认为自己来自台湾,未来也会回台湾。相对地,在上海的台商子女,比较亲近当地社会。这是因为上海的全球化和富裕,苏州和江南的人文荟萃,台湾认同比较脆弱和模糊。”还有绍兴当地一个招商负责人的说法——“发现许多芯片人才,非常喜欢到这样有文化的地方工作,有时候不一定是这些工科男喜欢,而是他们的妻子喜欢。”

无独有偶。《南风窗》旗下财经号《盐财经》在一篇《温州竟然是浙江最穷的市之一?》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判断——“(全国)GDP50强以后的城市难以实现大工业化战略,而必须调整三产融合战略的状态、业态与形态。”其更直接指出,“对140位以后的地级市来说,不能再延续目前的发展模式,应该找到自己的发展亮点。如果仍沿着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思路来发展,与大湾区近在咫尺的韶关、云浮、河源市,可能就是‘榜样’,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灯下黑’。”

如何不做“灯下黑”?强行面对面竞争显然不可行。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数字经济是当今城市产业竞争的最新赛道。1月5日,苏州召开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会上披露的一些扶持措施可谓让三四线城市望尘莫及。譬如对重大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个人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对新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最高可按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1:1配套予以支持,上不封顶。“十四五”期间,苏州将设立资金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如是,三四线城市又该怎样在新赛道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与这些发达城市相匹敌?

那如何“调整三产融合战略的状态、业态与形态”?依托城市底蕴,打造具有独特性的城市文化与三产服务显然是一个“出圈”的突破点。早年的成都、西安是这样走出来的;苏州“黑马”相城区是这样走出来的。现在亦有城市正在这样谋划。近日,一场以“铜冠天下,陵聚‘姜’来”为主题的城市IP文创设计大赛,正在广发“英雄帖”。干这事儿的,是有“铜都”之称的安徽铜陵市。《决策》杂志如是评价:“如果说资源和产业基础构建起这座城市的骨架,那么孕育其中的铜文化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让‘底蕴深厚’的铜文化迈出愈发‘平易近人’的步伐,打造‘铜艺之都’超级IP的雄心背后,是一座城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对特质资源挖掘重组。”

事实上,“调整三产融合战略的状态、业态与形态”,王志纲在论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曾有过一个精彩的表述。王志纲说,旅游产业3.0版,不仅是要观光休闲,不仅是卖产品,也不仅是卖服务,而是一种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打造“旅游+”项目,不仅是要让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功能更加全面,更要在整体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宜居、宜游、宜业上突破。然后,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不断拉动人与资本汩汩流入,实现用现代服务业带动二次产业和一次产业的反弹琵琶。这也就是“看到”“了解”然后“爱上”。“宜游”打造成功,其实“宜居”“宜业”也就成功了,也所以,文旅产业不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配菜,大潮之中,已然成为当前谋划发展的不可遏制的爆发点,是上接天、下接地的一个产业。

回到我们的城市。镇江,古今人才辈出;镇江,城市底蕴深厚。上周新鲜出炉的镇江十大文化新闻,就有“文化金山”微信公众号上线,市委书记马明龙先后为其撰写三篇千字文,分别为《文心化境 守正创新》《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