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激情奔跑,续写对口协作新篇章——镇江市对口帮扶渭南工作综述

今日镇江讯  岁末年初,正是陕西渭南疫情防控关键期,通过产业协作,招引落户在渭南的江苏题桥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及镇江味好果园有限公司分别来到县王庄高速西出口疫情防控卡点和社区一线,慰问一线公安、交警、社区抗疫工作人员,为执勤人员送去慰问品。

江苏企业的无私捐赠,彰显苏陕一家亲,共同抗疫、共渡难关的责任担当,也折射镇江渭南对口协作风雨同舟的炽热情怀。

自1997年对口协作以来,两地同心同向,结下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去年第三批镇江对口协作渭南工作组自入渭以来,以“进了渭南城,就是渭南人”的主人翁意识,聚焦“创新争先、走在前列”目标定位,持续构建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机制,以发展产业赋能、推进项目建设、补好民生短板为工作重点的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机制,奋力续写对口协作新篇章。2021年2月,工作组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当年10月,5个对口县联络组全部获评江苏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产业协作,支撑乡村振兴

“我会把火炬手的激情,转化为苏陕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努力开创苏陕协作新局面。”2021年8月18日,镇江渭南工作组组长吴福平接过渭南市委书记王琳手中的火炬,开启了全国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传递渭南站的第一棒,由此见证了两座友好城市20多年的兄弟情义和光辉历程。

立足新起点,扛起新使命,展现新气象。工作组到位后,迅速展开压茬交接、无缝对接、深入衔接,推动两地相关部门密切互动,凝聚协作合力。紧抓产业发展这一根本,工作组创新推进园区建设,多措并举招商引资,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去年以来,包括70兆瓦风力发电等11个产业项目落户投产,总投资达11.41亿元,共建产业园区数、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数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三。

作为著名的“中国奶山羊之乡”,在富平,“发羊财”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旋律。工作组积极争取1000万元江苏省社会帮扶资金,用于国家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当地奶山羊产业发展做大做强。

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支撑。尽管丹澄产业园是去年刚刚招引落户的项目,但栽好梧桐树,建设标准化厂房,就迎来了金凤凰。去年以来,已经有总投资1亿元的常州易加电梯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的南通万腾液压机等4个项目陆续落户园区。丹澄产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建设,正为澄城县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协作,项目先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去年以来,镇江工作组共实施苏陕协作项目115个,总投资1.55亿元,带动6100多名脱贫人口实现了增收。

精准发力,增强造血功能

对口协作既需要多点开花,更需精准发力。找准突破口,选准切入点,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协作效果。

怀抱“让句容草莓扎根蒲城”的梦想,句容市联络组致力推动蒲城草莓产业向育苗等产业链上游延伸,使草莓亩均效益达到5万多元。现在蒲城县已基本实现了自主育苗的目标,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送资金、送技术、送项目、送经验、送市场,丹徒区联络组助推澄城县樱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澄城县樱桃种植面积年产值突破12亿元,成为陕西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果质最好、时段最长的樱桃连片栽植区。

每月15日,渭南合阳县的王娟阁手机微信都会收到一张工资表,这张表上有在镇江新区同立橡胶厂上班的丈夫王军的工资信息。此前受疫情影响,王娟阁和丈夫外出打工受阻。正当他们发愁时,听村里人说镇江新区与合阳组织“点对点”劳务输出,就报了名。随即,王娟阁夫妇与20多位乡亲一起到了镇江同立橡胶厂工作。他们的故事是镇江新区实施“春风行动”劳务协作的一个缩影。

劳务输出,是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仅去年以来,镇江就帮助渭南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务协作转移就业人数2531人,帮助脱贫人口实现劳务协作转移就业人数1496人,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模式,擦亮协作品牌

对口协作按部就班,但在常规动作之外,创新自选动作更易激发活力。镇江工作组深化创新,全面拓展协作领域,持续擦亮协作品牌。

受疫情影响,渭南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户“卖难”成为了突出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消费帮扶“五个一平台”应运而生。扬中白水联络组打通了产购销环节,将瑞雪等苹果新品种引入镇江市场,在丰富镇江市民 “果篮子”的同时,有效增加了白水果农的“钱袋子”。去年以来,已帮助销售渭南农特产品1.5亿元。消费帮扶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镇江文广旅局还与渭南文旅局签订《“十四五”文化旅游合作协议》,组织渭南市文旅局参加镇江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两市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双城万人游”活动为平台,推动了两市盘活旅游资源,共拓旅游市场。

而在合阳县,两地携手合作,创新打造“集体资产、集体收益、集体分配和按劳分配”的“三集一劳”模式,将资产确权到“社”,将项目落实到“园”,将利益分红到“户”,将就业稳定到“厂”,有力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全媒体记者 陈志奎 通讯员 赵飞)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