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小浪花“

张良国

1996年,报社上上下下都十分关心新大楼的建成与搬迁。这是因为报社复刊14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场所,大家都很高兴,也很期盼。

复刊之前,报社筹备组借用观音桥巷广播局的几间房屋临时办公。复刊前夕,搬到镇江印刷厂内,印刷厂挤出几个房间给报社。几年后,报社租下印刷厂隔壁的张万春药店三层楼房办公。但总面积不太大,很快又不够用了。再说毕竟是租来的,不是长久之计。

在市委、市政府关心下,报社购下了中山大厦部分楼层,改善了办公条件。但缺点有二:一是发展空间不足,不能满足日报扩版和筹办晚报的需求。二是许多单位杂居一栋楼,有许多不便之处。听说其他城市兄弟报社都在筹办自己的办公大楼,想有一座自己的独立的办公楼,成了许多报人的梦想。报社领导想群众所想,顺应报纸发展的需要,在财力逐步提升的前提下,买下中山东路4号地块,拟建设一幢高达17层、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大楼和附属配套建筑。

一天,办公室主任陈福根来找我,谈到新大楼建成的事。他说搬迁之事还要我帮忙。陈福根是与我一起通过招聘考试进报社的同龄人,大家说话很随便。我说我能帮什么忙。他说,报社那么多家当,一天想搬完不大可能。各部门既要维持正常出报,又要搬家,就够为难的了。报社人不少,能干重活的不多。像我和陈福根这样的老知青也已年近半百。总编室和办公室那些东西,有些还是大件,需要有人帮忙。想请我与船艇学校(今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联系,让他们派些战士来帮忙。转了半天,我听明白了。原来我的一个侄子在船艇学校当警通连长,他想让我出面去找侄子。

我想陈福根真是个有心人。10多年前我侄子当兵时,部队政审与报社联系,接待的人就是陈福根,后来侄子当了连长,福根也听说了。那时我们都以单位为重。既然单位有困难找到我,我也不推辞。再说陈福根这个报社“大内总管”找到我,能帮的也不能推辞。我说没有问题,但不知道部队的规矩,先去看看吧。

我们很快来到船艇学校,找到我侄子张建平。听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说只要领导同意,他这里没问题,到时候他自己直接带队去。他的主管部门领导是船艇学校军务处戴以力处长,四十多岁,上校正团,说话爽快。我跟他套起近乎,他的母亲是我初中语文老师,初一时的班主任,是一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当然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报社平时和学校良好的关系,我们没有多费口舌。戴处长说,镇江是双拥模范城,拥军爱民是部队的光荣传统,再说报社和学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报社有困难,我们应该支持。领导一发话,事情就好办。张建平说你们放心,他自会安排到时他带车带人前来。

搬迁当天上午,张建平如约带了十来名战士、两台卡车前来。很快就投入到搬迁工作当中。连长带队,战士们年轻力壮,生龙活虎,许多大件、重物都是由战士们搬运,比报社我们这帮文弱书生强多了。中午,陈福根给他们安排了盒饭、矿泉水和苹果。而我因为当天事情比较多,并没有太多去关心他们。但我很放心,十分相信陈福根的办事能力。

第二天,我和福根作了交流,他对战士们的表现赞不绝口。他说,若不请他们来帮忙,昨天的搬迁任务肯定没有那么顺利,报社领导对此也十分满意。

后来,张建平转业到政府部门,和报社不少人都打过交道,也代表单位参加过报社的一些活动,给报纸也投过稿件,给报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报社复刊以来,十分重视双拥工作,和驻镇多支部队有良好的互动。请船艇学校帮助搬迁一事,算是双拥工作中的一朵”小浪花“吧。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