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日报《教育周刊》的情缘

王南昌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我在本市多所大中专学校任教,其中在江苏大学冶金学院几个大专班连续任教时间最长,送走了两届毕业生。由于教学关系,我们师生与当时的日报《教育周刊》结缘,周刊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我在“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工程测量与放样”等课程的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地域观、乡土观、过早的恋爱观等成为一种“沉湎的情结”,必须及时加以疏导。为此,我除课堂上作讲解外,借助当时日报《教育周刊》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发表,进行诠释引导。从1998年2月23日发表的《大学生心理障碍种种》开始,连续发表了《校园流行交笔友》《校园里的同乡群体》《校园里的女生风采》《飘忽的溪流》《变声期的歌》《中专生,无怨无悔》等,其中有篇《中专校园自考众生相》一文,介绍了班上一位女生三年中通过了10门课程的大专考试,毕业时同时拿到了中专和自考大专文凭。发表在2000年1月9日《教育周刊》头版头条的《大学生的校园恋现象》一文,剖析了校园顺口溜“大一河边走,大二趟着走,大三河里游,大四挥挥手”的校园恋爱观带来的无奈情结。面对毕业季的学生,他们在择业就业上的压力,我又撰写了《路在何方——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择业需正确定位自己》在《教育周刊》发表,在学生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与好评。其中《择业需正确定位自己》一文,还被报社评为三等奖。

笔者在十多年、十多所学校的教学生涯中,日报《教育周刊》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与帮助,当时我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在头版的“导读”里专门作了内容介绍,感到非常荣幸。

在冶校任教的一段时间里,发的文章最多,而《教育周刊》也成为各班级的必读报纸。当时只要有我的文章刊出,学生们都争先阅读说:“我们的王老师又上报了”。

我非常感谢《教育周刊》给我提供的宝贵版面和机会,使我这个初学写作的投稿者获得了锻炼和练笔的机会,也使《教育周刊》在广大师生中获得了好评和点赞。

感谢你,曾经的《教育周刊》,你是师生心中的一盏明灯,一道彩虹,一首永恒的歌。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