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舜钦、苏舜元与润州

□ 乔长富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领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梅尧臣并称“苏梅”。他是开封(今属河南)人,祖籍梓州(今四川中江)。但他和他的兄长苏舜元不但在世时与润州有一定联系,而且苏舜钦在苏州、苏舜元在开封去世以后,都是安葬于当时润州的丹徒县境内,更是与润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仁宗天圣(1023-1032)初年,由于父亲在朝为官的缘故,苏舜钦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开始步入仕途。天圣七年,因上疏指陈朝政缺失,被调任荥阳(今属河南)县尉。到景祐元年(1034),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光禄寺主簿。先后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知县。康定元年(1040),迁大理评事。庆历三年(1043)被欧阳修推荐,经召试,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负责处理朝廷章奏等事务。当时,朝廷上分为以欧阳修、范仲淹、韩琦、杜衍等为代表的革新派,以吕夷简、王拱辰等为代表的守旧派。苏舜钦是属于革新派,他的岳父是杜衍。庆历三年,宋仁宗实行“庆历新政”,革新派得到重用,守旧派心有不甘。庆历四年十一月,进奏院祭神时,苏舜钦等人依照惯例用出卖废纸的钱举办酒宴。守旧派借机诬告苏舜钦,以打击欧阳修、杜衍等人。结果,苏舜钦被削职为民,“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守旧派卷土重来。在这种情况下,苏舜钦再也不愿留在开封,于是带着妻子“扁舟南游”(《沧浪亭记》)前往苏州居住。

苏舜钦由开封前往苏州,在当时的情况下,势必要经过润州。他的《金山行》《题花山寺壁》《游招隐道中》三首诗,都当是他此次过润州时所作。这些诗表明,他当是庆历五年春经过润州,在润州游览了金山、花山和南山等处。《金山寺》是五言古诗,诗人在铺写了“气象特清壮,所览辄快适”的景象之后,抒发感慨说:“予心本高洒,误为尘土隔。不知人间世,有此物外迹。落日将登舟,低回空自惜。”诗人在抒发离开金山依依不舍心情的同时,又抒发了他遭遇政治打击后的悲愤和感慨。

《题花山寺壁》是七言绝句,诗中说:“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当时的革新派比作“繁英”,又将当时的守旧派比作杂草,慨叹守旧派得势而革新派遭受压抑和排挤,讽喻朝廷应“栽培”扶植革新势力,清除保守势力。

《游招隐寺道中》是五言律诗,全诗是:“扬鞭望招隐,尘思漠然收。云接青林合,泉兼碧草流。疏钟传别壑,晚日动前楼。嘉遁平生志,吁嗟得暂游。”全诗围绕往游招隐道中所见所闻和所思,层层铺写。一二句写出发时远望招隐寺“尘思漠然收”的心情,突出招隐寺对他的吸引力,以及他对招隐寺的向往。三四句写道中见闻,由高处的云和林,写到低处的泉和草,突出招隐寺周边环境的清净幽美。五六句写寺前见闻,烘托招隐寺的庄严气氛。最后扣住“招隐”二字,抒写对“嘉遁”即隐居生活的向往。以上三诗从不同方面表达了遭遇政治打击以后,苏舜钦的悲哀、愤慨的复杂感情。

苏舜钦离开润州到苏州后,“始僦舍以处”,于是建沧浪亭“安于冲旷,不与众驱”(《沧浪亭记》)。大约在庆历七年,润州知州钱彦远(字子高)建宝墨亭,特地请苏舜钦写诗记其事。苏舜钦因而作《丹阳(引者按:指润州)子高……远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此诗对于探讨《瘗鹤铭》的有关问题有一定价值。由此可见,苏舜钦居于苏州并不是与友人完全没有交往。他其实并没有自甘消沉。所以,在往日构陷他的有关官员不再把持朝政之时,他就在庆历八年上书倾诉冤愤。因而朝廷恢复他的官位,任命他为湖州(今属浙江)长史。谁知他遭遇大病,不幸在当年十二月病逝于苏州沧浪亭。

苏舜钦去世后,他的妻子杜氏并没有很快安葬他的灵柩。据欧阳修所作《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并序》记载,苏舜钦去世数年后,杜氏带着孩子及所收集的苏舜钦一生所作的文章,来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向他的父亲杜衍哭诉说:“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杜衍请欧阳修整理他的文章,编撰成书,并“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苏舜钦去世八年后,杜氏“嘉祐元年(1056)十月某日”安葬苏舜钦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苏舜钦安葬的地点,《光绪丹徒县志》卷二“檀山”称:“苏舜钦墓在山下之石门村。”当在今檀山路中段到南段一带。如果说苏舜钦游招隐寺想到“嘉遁”,那么他在去世之后,在一定意义上说终于实现了他与“招隐”为伴的心愿。

这里有个问题,苏舜钦籍贯开封,去世于苏州,为什么却安葬于润州?对此,未见有说。个人认为,之所以如此,当是与他的兄长苏舜元也葬于润州有关。

苏舜元塑像

苏舜元其人,今天已不如苏舜钦那样有名,但在当时,“为歌诗豪健,尤善于草书,苏舜钦不能及”(《宋史·苏舜钦传》)。据与苏舜元(字才翁)同时的蔡襄所作《苏才翁墓志铭》说,苏舜元“以弟舜钦谪死湖州,求江吴一郡,得扬州,未至。改两浙。……祀明堂恩,度支除京西转运使。……至和元年五月初二日,终于京师之祖第”。又据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苏舜元“改两浙”是指为提点两浙路刑狱公事,当时浙西路(杭、润等州)刑狱公事的治地是在润州。苏舜元在润州任浙西刑狱公事的时间是在皇祐元年(1049)至皇祐二年。至和元年(1054)苏舜元去世于“京师祖第”即开封的祖宅。而据《嘉定镇江志》卷十一记载:“京西苏舜元墓在五老山(案:《光绪丹徒县志》卷八作“五州山”,则“五老山”当即五州山)。”

为什么死在开封祖宅的苏舜元却葬在千里之外的润州?据欧阳修所作《陶夫人墓铭》记载,苏舜元和陶夫人生前曾居住于润州,所以苏舜元死后被安葬于润州当与此有关。而当是由于苏舜元葬于润州,所以苏舜钦也因而被安葬于润州。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苏舜元的葬地,《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虽有记载,但今天已难以寻觅。而对于苏舜钦这样一位名声显著的文学家,除了欧阳修在《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中记载了他的葬地在当时的丹徒县檀山里石门村以外,嘉定、至顺二志都不见记载,今天更是难觅故踪。这实在是镇江历史文化的一大憾事。但愿今后有心人能有所发现,以弥补这一千古历史遗憾。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