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坚守医者初心 护佑生命微光

医生,不过是一个职业,然而医生所承担的,却又远远超过这份工作本身。

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有着600多名医生。生活中,他们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可一旦他们穿上白大褂,他们就是白衣天使,就是钢铁战士,就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最美逆行者。

8月19日,正值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记者采访了几名来自江大附院的医生,听他们讲述他们的医者初心,他们的坚守担当……他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从这些医生看似平凡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江大附院600多名医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一颗红心向党,努力服务为民”的群体影像。

江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 瞿建国:

择一事终一生,为医者无怨无悔

“我呀,35岁的时候就开始掉头发,40岁的时候头发就很少咯。”灯光下,今年56岁的江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瞿建国摸着自己格外光亮的头,笑呵呵地说道。

自22岁成为一名医生,瞿建国的白大褂到如今已穿了34年,可这身衣服怎么穿都不会厌,用瞿建国的话说,“因为它见证了我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过程”。

对于一名医生来说,人生的自我价值,无疑在于通过自己的医术,让每一个患者得到康复,重获生命。34年的从医生涯中,别人不敢尝试的高难度手术,瞿建国借鉴经验、多方讨教、勇做挑战;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他不断创新,另提他法,为患者寻求更合适的治疗手段……正是在诸多医疗技术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多年来,瞿建国和他带领的团队治愈了许多岌岌可危的患者,而他的医术、医德也在患者中传播开来,“点名”要瞿主任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接诊的病人多了,总会发生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2021年年底,瞿建国接诊了一位来看胆囊炎的30岁左右的姑娘,一看名字,瞿建国就有些激动了,他对姑娘说:“你可能不认识我,但我一直记着你,当年我不仅参与了你的手术,还在术后守了你好几天呢!”

原来,1991年年底,江滨医院(现江大附院)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了全市首例连体婴分离手术,连体女婴中的姐姐就是来就诊的姑娘,而瞿建国,则是当初做分离手术的医生之一。

“分离手术后,我们几个年轻医生轮流通宵陪护。不幸的是,妹妹因重症肺炎救治无效未能存活,而姐姐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天好了起来。没想到,30年后,我又要为姐姐做胆囊手术,就这是一种缘分吧。”谈起这件事,瞿建国很开心,“看到当年的小女婴,如今长成这么一个标致的姑娘,我觉得,这就是医生的幸福。”

江大附院产科主任 马小艳:

有温情显担当,愿将所学教给年轻人

不知道是不是总和新生儿打交道的缘故,江大附院产科主任马小艳,讲话总是特别温柔,一张嘴便眼角带笑。

“产科是一个迎接新生命的科室,每天都充满了开心和喜悦,每天都充满着新的希望。但当你干了产科之后,你就会发现,事实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产科同样危机四伏,同样面临着生命的抉择。”性格温柔的马小艳,在产房里却是一个极其果断的医生。

今年3月,一位产妇突发脐带脱垂,腹中胎儿命悬一线。危急之际,马小艳一声令下,一场“母婴保卫战”随即打响。手术由马小艳主刀,很快,一个体重4.1千克的女婴顺利出生。从发现脐带脱垂到胎儿成功娩出,用时不足7分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急救。

这样的事情,在马小艳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举。而马小艳的医术,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中,不断得到成长和提升。

“其实刚做医生的时候,我也是一名‘小白’,遇事会慌,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马小艳说,她刚做医生的第一年,有一次值夜班,遇到一个二胎妈妈生孩子。当时孩子已经生出来了,她便出去给家属报喜,可报喜回来后却听到一声大呼,说产妇大出血了。

“当时我听到我的上级医生说,产妇要立即切除子宫,不然有生命危险,并让我出去和家属做沟通谈话。我很慌张,心想,不能再输输血、再等等看吗?我和家属该怎么谈?家属肯定要责怪我了,我该怎么办?”带着说不清的恐慌,刚工作的马小艳几乎是用哭腔向患者家属说明了情况。

当时家属的一席话,让马小艳至今印象深刻。“他对我说,你不要自责,我知道你们已经努力了。虽然没能保住子宫,但你们让我两个儿子有了妈妈,我内心还是非常感激你们的。家属的善良和理解,给了我很大信心。”马小艳说,从此以后,她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都会愈加镇定,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如今已是产科“领头雁”的马小艳,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产科主任,我不但要对产妇及家庭负责,还要对整个医疗团队负责。”马小艳说,她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都教给年轻的医生们,让他们以后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不再像她当年那样手足无措,可以从容面对。

江大附院影像实验室主任 朱海涛:

临床科研并行,从零开始终破茧成蝶

“如果我的老师晚5年得病的话,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应用,那么老师可以活得更久一点,生活质量更好一点,还可以和我们一起共事。”对于江大附院影像实验室主任朱海涛来说,2010年他的一名老师因胰腺癌去世,这是他的一个心结,也是促成他选择临床科研两条路并行的重要原因。

2010年,朱海涛还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当时,他的这位老师因上腹部不适做ct检查,未发现明显问题,没想到2个月后仍觉得不舒服,在复查ct时,发现胰腺癌伴有周围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尽管老师后来也接受了治疗,但还是很快就走了,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当时的朱海涛就在想,如果影像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再高一点,也许就能够挽救老师的生命了,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

“影像诊断完全要依赖于技术和设备的进步,而这个进步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于是我就想,与其等待技术更新,不如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朱海涛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导师王冬青教授,得到导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通过长达半年的查阅文献,朱海涛和他的团队发现利用分子探针可以实现肿瘤的超早期诊断。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们搭建起实验的平台。合成分子探针需要化学的背景知识,朱海涛便去向江大化工学院的老师请教。就这样,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问题,经过5年的探索,朱海涛和他的团队终于合成了能够实现胰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超早期诊断的分子探针。

“目前这一成果还在与芬兰国家分子影像中心进行临床转化前的评估和检测。一旦完成这个阶段的检测,将会对改善胰腺癌患者的超早期诊断产生显著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朱海涛说,目前的工作是让之前看不清的肿瘤实现了看得见、看得准,接下来,就是如何让肿瘤治得好,"利用分子探针的手段实现胰腺癌患者影像导航下的放化疗增敏,实现肿瘤的诊疗一体化,以及肿瘤治疗的实时、动态监测,如果这个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话,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肿瘤,必将会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受益“。

戴着黑框眼镜、书生气十足的朱海涛,对于科研项目的未来,信心满满,"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当前的临床困境,适当地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江大附院公共卫生与感染管理处处长 邢虎:

永葆党员本色,感染控制责任如山

“在参与疫情处置工作期间,你单位邢虎同志连续作战、尽心竭力、勇于奉献,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好展现了新时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对家国的情怀。”这是去年江大附院收到的来自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感谢该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提供的支持和援助,并对该院参与宁夏、青海疫情处置工作的邢虎提出表扬。

自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江大附院公共卫生与感染管理处处长,邢虎便马不停蹄,奔赴各地支援,获得的嘉奖和表彰也数不胜数——

2020年,邢虎随江苏援鄂医疗队赴湖北支援,获江苏省人社厅、江苏省卫健委授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嘉奖;

2021年8月,邢虎作为感控专家,在扬州督导院感防控,受到省卫健委的表扬和感谢;

2021年10月,接到国家卫健委联防联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通知,邢虎飞抵宁夏银川,对宁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行指导,从10月25日至11月1日,短短8天,他先后走访14所医疗机构、7家集中隔离场所,并面向医务人员开展了专项培训;

2021年11月,邢虎又随感控督导组马不停蹄赶往青海省西宁市,采取走访现场、查阅资料、人员访谈、答疑解惑等形式,针对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尤其是发热门诊的设置和管理等方面,从疫情防控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人员管理、个人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等感染防控重点环节进行督导检查,从11月3日到13日,走访了19所医疗机构、6家集中隔离场所;

……

1米8的大高个,工作起来却无比细心严谨。“感染控制责任如山,容不得半点差错。”邢虎有着多年医院感染管理经验,是江苏省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专家成员,每次需要支援一线,邢虎总是最先报名。他说:“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必须去,这不仅是医生的本分,也是共产党员的职责所在。”

最朴素的话语,却彰显出一名医者的大爱情怀。(钱小蔷 孙卉 古瑾)

实习编辑:毛蕴劼

审核:曾海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