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杯“镇江故事如何讲好”征文 |​ 让西津渡成为镇江故事的“目录”

有朋自远方来,西津渡景区是必去的打卡地。穿过“过街石塔”,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聆听古街述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也常驻足在“一眼看千年”路基台阶前,介绍古城镇江三千年的历史文化故事。偶有朋友这样说:若不听你讲述,还真看不出镇江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当然不以为然,但问的人多了,就不得不思考:在西津渡景区,真的能看到三千年古城镇江的人文历史风貌吗?

“西津古渡”始建于三国时期,背依云台山麓(古蒜山),断矶峭壁、濒临长江,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渡口要津,也是兵家扼守城邑的咽喉要塞。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曾路过此渡口,留下不朽诗篇。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写出了昔日的古渡繁华和心中惆怅,给“西津古渡”平添了浓郁的文人色彩,与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灯火阑珊处”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时光的流失和江水的北移,“西津古渡”已渐渐远去,只留下“待渡亭遗址”和元代建成的“过街昭关石塔”,凝视着过往的游人。现在的西津古渡景区,更多的是明、清和近现代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若和周边的周庄古街、南浔古镇相比,显得特色亮点不够。

古城镇江从来不缺故事。从周王分封夨为宜侯,到吴楚文脉朱方地;从秦始皇东巡设丹徒,到东吴孙权构筑铁瓮城;从刘裕起兵北府开启南朝,再到历经唐宋元明清……三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无论是江左形胜的自然风貌,还是历代翘楚名人轶事,众多遗址遗迹和传奇故事,共同滋润着镇江的“千古江山”。清“京江画派”周镐的《京江二十四景册》,就是以画的形式集中讲述了镇江故事。

时至今日,镇江故事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境内的东西南北,急需一根红线将其串起;镇江故事更像一本厚重的书,尤需精彩的目录来激发众人的阅读欲望。笔者认为,这根红线就是“西津渡古街”,这本书的扉页就是“西津渡景区”。在西津渡讲述镇江远去的故事,让尘封和湮没的历史,用“名人柱”“文化墙”“浮雕或群雕”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告诉世人古城镇江这里曾经有过。

试想古城镇江,能够继续背依云台山麓,面对大江东去,把三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故事,用“名人柱”“文化墙”“浮雕或群雕”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将是何等精彩!从“民国一条街”“宜侯夨簋”群雕开始,穿过“西津渡古街”到长江路广场,鳞次栉比的“历史文化名人柱”,让整个“西津渡景区”都将浸润在浓郁的三千年历史文化氛围之中,格局大、故事多,将会是“西津渡景区”的最大亮点。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化名人柱”高大伟岸、承载信息量大、占地面积小、经济适用,在展示故事、承载文化方面当为首选。

笔者以为,只有在视觉上看到故事,心中才有故事,也才能讲好故事。当人们徜徉在“西津渡古街”,眺望长江文化与运河文化在这里交汇,千古江山与现代都市相依托,恬静的山林与喧嚣的城市相融合,千年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对话,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一回眸又能看到城市山林的璀璨文脉。在这里,空气中仿佛散发着浓郁的古韵墨香和铿锵跳动的音符,令人陶醉和神往。“一眼看千年”的西津古渡,由此也因饱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而实至名归,在镇江故事的讲述中起到“纲举目张”的引领作用。(童生)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