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是专业,也是对故乡的热爱——访《镇江通史》常务副总主编姜小青

今日镇江讯  2018年10月,从出版社社长位置退居二线的姜小青,次月回到镇江,购买了一套房子,准备享受家乡的宁静,这距他离开家乡整整30年。在镇江长大,从镇江出发,闯荡世界,等到退休,回到镇江。人生经历,有时奇妙得像个圆。

2019年初,姜小青应镇江历史名城研究会邀请,担任《镇江通史》常务副主编,负责项目编撰组织工作。

如今,这个圆上,又多了为家乡修史的一个点。


特殊年代的学习经历

姜小青出生于1961年,小学就读于健康路小学,在市体育场对面,初中在镇江师范中学部,学校在正东路,门前几株粗大的银杏树。中小学阶段,学校教学并不正常,学习也不像如今紧张,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玩,除了“小人书”,也没啥书可读,他家里有一部金圣叹删节评点的《水浒传》,可以算是最早的课外阅读了,以至于很长时间,他一直以为《水浒传》只有七十回。后来“镇师”中学部取消,1976年,姜小青初中毕业,转到市第四中学读高中,开始是“半工半读”,先在工厂“学工”,后来又到农场“学农”,直到1977年底,高考恢复,由于基础不好,特别是数理化基础太差,学校分班时,姜小青只能选择文科。即便如此,复读一年后,高考时数学还是严重拖了后腿,最后去了家门口的镇江师专。这所学校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几年后停办,1978年恢复办学,先用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名义招生,后来改成镇江师专,现在又并入江苏大学了,他曾戏言,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没了。在这个学校,他有个便利条件,因为母亲是这个单位职工,他可以拿母亲的借书证,到教师图书馆借书,有些书当时还尚未对学生外借。毕业时,姜小青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浅谈〈窦娥冤〉中鬼魂》。

大学毕业后,姜小青被分配到江苏省镇江中学做语文教师,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想提高学历,准备考研究生。那时考研,既没有复习资料,也没有老师指导,完全自己靠摸索,一边复习英语,一边把大学课堂上老师提到的一些书找来读,如《史记》等。

当时姜小青教两个班的语文,还要当一个班的班主任。他在学校申请了一间宿舍,一边忙教学,一边备考。每天的时间作息都有严格的时间表,备课、改作业、看专业书、背英语,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时间不够,就从睡眠时间里挤,姜小青每天都睡得很晚,放假也不回家。可能因为太疲劳,得了肺结核,病休了好几个月。为了考研,他几经努力和周折,1987年下半年,调到市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年底考研报名,单位以无法证明其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他拿出两篇发表的论文,才争取到了考研资格,好不容易走上了治学之路,并开始在《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生涯

1988年,姜小青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专业研究生,1991年毕业,分配至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底更名凤凰出版社),历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2021年6月退休后又被返聘,继续主持江苏省重大文化工程《江苏文库》出版。

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姜小青用一句“为他人作嫁衣”来概括。刚刚踏入出版行业时,姜小青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期刊《古典文学知识》《文学遗产》的编辑工作,与国内一大批古典文学研究著名学者以及许多中青年学者建立广泛联系,约请他们撰稿,其中老一辈的有徐中玉、程千帆、钱仲联、王运熙、吴小如、卞孝萱、何满子、金性尧、曹道衡、金启华等先生,金性尧先生曾来信称赞他“编辑中善能处理作者关系的,先生亦其一”。西南联大毕业的金启华先生,不仅给他寄来稿子,还主动写了一幅字“弄花香满衣,掬水月在手”赠他。这些先生现在都已经去世了,姜小青只能在像《书信中的三位古籍出版前辈》这样一篇篇文章中,追忆他们对自己当年这样无名晚辈工作的支持。


刚工作第二年,姜小青参与编辑了《明诗话全编》,这部书近800万字,他承担了接近一半字数的书稿编辑,图书出版后,获得中国图书奖。这样一个高起点的编辑实践,使他学到了编辑大型古籍整理项目的许多知识与技能。他的编辑生涯中,所经手规模最大 、出版周期最长、付出精力最多的当属《全元文》,该书3000 多万字,共61 册,列入国家重点古籍整理规划项目,是汇集有元一代汉文文章的大型断代文章总集。姜小青从1997年4月开始接手负责该项目编辑出版工作,历时10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原社长李梦生先生曾客观评价《全元文》:“前无古人,后有来者。” 该项目2006年分别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被学术界高度评价,认为是填补了学术空白。

2003年7月,姜小青开始主持出版社工作,策划、组织、主持并终审的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多达数十项,如《册府元龟(校订本)》《文选旧注辑存》《南京图书馆藏稿本集成》《历代赋汇》《京剧历史文献汇编》等,在学术界、出版界引起反响和好评。 自2007年国家设立每三年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至今的五届中,姜小青主持出版的项目,每届都有入选,这在全国古籍出版社中非常少见,被同行誉为其编辑生涯的“高光时刻”。

编撰《镇江通史》:把对家乡的爱融入书中

姜小青很早就开始关注大型地方文献丛刊出版问题,2007年他还曾给省委宣传部领导写过出版此类项目的建议。2015年下半年,他受托执笔起草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修改后,以省委宣传部文件正式下发,超大型江苏地方文献丛刊《江苏文库》由此进入实质性编纂出版。作为该项目出版主持者,姜小青参与了从项目论证到体例设置再到出版规划全过程,并发表多篇文章,如《新编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刊出版中的几个问题——以〈江苏文库〉为例》《〈江苏文库〉首批图书出版述略——再谈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刊出版中的几个问题》,探讨项目实施问题。

2019年,我市开始筹备《镇江通史》编撰工作,相关领导在得知姜小青正在主持《江苏文库》出版,便联系他,希望他帮助组织“通史”编写。姜小青觉得,自己的家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史书,总是遗憾,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但作为一位资深出版人,他深知,要写出一部高质量的地方通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镇江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何清晰地呈现其历史丰富性特征,让各方面能够接受或满意,更是难上加难。他认为,“通史”虽然属于地方史,但又不可能孤立地看,如何在中国历史中定位并体现地方特征,需要宏观史观与微观史观相结合,没有大历史观不行,没有地方史特点也不行。这种项目多为集体性写作,涉及的面又比较广,不但对撰写者学术知识储备、研究能力要求高,还要保证体例、风格等基本一致。困难虽多,但作为一位镇江人,姜小青在与历史名城研究会领导和一些会员接触中,深感他们所具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镇江这座城市热爱,这种热爱也激活了他年少时在镇江成长经历中形成的对故乡的感情,他和丁福林先生、高峰先生、童岭先生等几位镇江籍学者联系和商量后,决定承担这项工作,为家乡文化建设尽一份力。


姜小青并没有承担具体写作任务,他主要是发挥几十年从事出版工作的优势,负责学术组织工作,包括组建团队、制定编写体例和工作计划、组织大纲及样稿专家论证以及后期的专家审稿等。在他的组织下,“通史”编写团队,都是学有所成、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七位作者中,六位教授,一位副教授,其中三位是博导。

姜小青认为,编修“通史”,工作虽然艰巨,但镇江也有很多有利因素:镇江丰富的历史资源和遗存,为“通史”编写,提供了众多的文献资料;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镇江的文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通史”编写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宣传部直接指导,名城研究会具体落实,调动了多种资源,并形成有效工作机制。通过前期团队组建、体例商定、大纲及样稿论证等环节,“通史”各卷都进入写作环节,总体进展顺利进行。

姜小青表示,《镇江通史》未来将达到怎样一个学术高度,还有待完成后检验。但编写团队在写作过程中,有这样三个努力目标:一是在中国历史大的走向中,定位镇江历史,系统梳理并清晰呈现镇江历史发展脉络;二是全面展示镇江历史上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既有地域特点,又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从而体现镇江历史特征;三是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分析、运用文献资料,确保在准确性基础上,努力以“传世之心”写出“传世之史”,以不负历史与时代、不负家乡人民期待。(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全媒体记者 花蕾)

编辑:何冰

审核:滕建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