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改革,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点燃乡村振兴人才“引擎”系列报道之二

今日镇江讯  窗外桃红柳绿,室内欢声笑语。初春时节,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社工站内,80后创业青年柴艳正在跟大家分享她的创业故事。阵阵咖啡香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学旅游管理出身,做过电台主持,当过大学老师,2013年回到家乡镇江创业的柴艳,如今是一名制茶专业的乡村振兴技艺师。去年,柴艳申报了镇江乡土人才职称评定,并顺利通过专家面试,取得中级职称。“我喜欢中国传统茶文化,想将茶文化向更多的年轻人推广,所以我目前的事业方向是新中式茶饮。”柴艳说,获评乡土人才职称后,她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明确了,“我会坚守不移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现在的柴艳,不仅运营着全国连锁品牌桂源铺镇江店,还为特殊儿童、留守儿童开展茶艺制作培训,培养这些孩子的一技之长。

同样是制茶,镇江市丹徒区高资街道西斛村的汪月霞,去年被评为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2010年1月,汪月霞牵头组建成立了镇江市丹徒区茗缘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茶树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茶田管理、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干茶制作、统一茶叶品牌、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农业保险“八统一”服务,促进了合作社的茶叶质量和市场口碑大幅提高,创立的“长特御茗”“水台月芽”“水月雨”三个品牌逐步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在汪月霞的带动下,西斛村的茶田从15亩增加到现在的1400余亩;厂房从3间老茶房发展到今天9700平方米的生产、展示、体验一体的综合基地;茶业的经营收入也从当年的5万元到如今的1239.94万元,茶田亩均产值从当年的3000元提升至近9000元,实现了茶叶向茶业的华丽转身。特别是当年合作社入社成员中的55户镇江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发展茶叶种植,于2020年全部实现了脱贫。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个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乡土人才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人才评价既是“风向标”,又是“指挥棒”。镇江乡土资源丰富,然而受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因素的影响,“低学历、无论文、缺奖项”的乡土人才在职称评审上一直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才带动作用的发挥。

为充分释放人才活力,2020年,镇江首次开展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在工程系列职称中增设乡土人才专业,评价对象适用于扎根和活跃在民间从事技艺技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本乡本土人才,包括从事技艺技能工作的土专家、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从事技术应用、推广、服务等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只要符合条件,没有任何学历、资历、论文的乡土人才,都可以申报。

镇江雨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淳沂去年是乡土人才中级职称评审会的评委。“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对于那些学历不够、没有论文,却扎根泥土、活跃在民间的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生产能手来说,是一个机会。”作为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马淳沂感慨道:“职称评审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它让大家知道,只要愿意为乡村振兴服务并且作出贡献,就可以获得认可。”

“乡土人才的职称评审,让大家感受到国家对乡土人才的重视,这对我以及我的弟子们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和促进。”镇江铜版彩画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康顺伟说,大家在创作的道路上更有动力了。

近年来,镇江乡土人才累计获评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51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破“土”而出。培树一名人才,带活一个产业,引领一批群众,正成为镇江乡土人才发展的生动图景。(全媒体记者 古瑾)

编辑:朱超

审核:解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