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第九季“我的阅读微故事”第四十一批作品展示

今日镇江讯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这一年来,您又读了哪些书?您还在坚持看报吗?您喜欢纸本阅读还是已习惯电子阅读?近年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为阅读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创意写作 全城接力”第九季于4月10日启动。说说您和阅读有关的微故事吧(投稿要求详见文末海报)。

90.枕上诗书闲处好

□ 微笑的向日葵

去年疫情时总蛰居家中。无可奈何的闲暇,恰适合点一盏灯,择一本书。

新出版的纸质书总给我一种正往收藏品靠拢的感觉,腰封外封、布面精装、凸印烫金样样齐全,有时甚至做了书口彩绘,价格当然也水涨船高。不过疫情期间旅行也免去了,这点买书的奢侈权当是生活的仪式感。

靠在床头,手边一杯水,一部书,便可于枕上在一千种不同的月亮下漫游:柳三变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凹晶馆黛玉联诗的冷月,苏摩酒一般芳醇神秘的月,还有彼拉多的一万两千个月夜……寂静犹如一架钟表,唯有时间轻轻滴落的声音,连现实也停驻在阅读创造的天地之外,而思绪如羽毛般翩飞:到底是谁说浪漫主义总与异国情调有关?爱斯梅拉达就是因此才成为吉普赛女郎的吗?……读着读着就困了,于是借文字的翅膀,去梦中遍历我未曾踏足的国度。

有一天睡前重温《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发现在《致西西弗》那一页夹着一小枝紫叶李,顿时仿佛回到了高中的夏天,老师领我们去阅览室。斑驳的树影映在墙上,微尘在空气里浮动,同学们醉心阅读,只有翻页声标记着寂静的长度。那时我读“我发誓在水上书写/我发誓为西西弗分担/那块沉默的山岩”。阅览室的书略显陈旧,油墨的气味却仍清晰,与我手中这本闻起来一样。充作书签的树叶自毕业那年摘下,昭示上次阅读的痕迹。如今我翻开下一页,再下一页,读“什么是诗歌?远航的船只/没有码头”。

91.读而思则写

□ 韦一

上学不多,读书少的我,严格意义上讲读书是从女儿上大学开始的。守着女儿的书柜读书,有一种饥渴感。而且我喜欢延伸读,系统读,自觉越读越深远。

在手机高频利用时代,我还是钟情纸媒呈现的那种书香。一次偶然机会,我生猛地进入了《壹周读书汇》这样一个大咖云集的社团。被这种有组织、自由式阅读力量浸润着,行走在镇江的山川古巷,历史文脉中,让我受益匪浅。

读而思则写。当疫情来临时,我被冲锋在防疫一线的党员们一次次感动着。为此,我编写的“微党课”被选送到省级系统平台交流,还被社区选用在基层党员中开展党性教育。在一次指导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过程中,我发现“网格员”这样一个新闻点,写了一篇文稿被区融媒体中心编辑看到后,发表在《学习强国》交流。后来,我的个人公众号《一畦方寸地》也创刊啦,虽说是羞羞答答和大家偶尔见面,但已成为展示我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舞台。

如今,创意写作已经第九季了,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适合大众参与。当看到编辑老师翻出我30年前在《镇江日报》刊登的一篇短文时,瞬间被感动到了。字里行间从侧面见证了我们城市的飞速发展,必将激励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中,继续奋斗,勤读、善思、多写。

92.一条街,千年史,百业悦读人

□ 何斌锋

“一条街,千年史,百业悦读人”,这是我为西津古渡全民示范阅读街区构思的slogan。空间、时间、人,通过书和阅读连接在了一起。

街是西津渡的街,一条小码头街,不宽却也不短,全长约千米,形成于六朝时期。老街上还保留着砖砌券门,昭关石塔、观音洞和待渡亭等古老的历史遗迹。沿着小码头街形成依山而建的古街区,建筑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中西不同设计元素。南北汇聚,东西碰撞,新旧杂糅,雅俗共赏,实为镇江文脉。

史是西津渡的史,一眼看千年,三国、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在这里沉淀,堪称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走在青石板路上,踏着两晋的颜延之、鲍照,唐代的李白、张祜,宋代的苏东坡、王安石曾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浅吟低唱,与历史对话,感悟沉甸甸的厚重。

人是西津渡的人,行旅贾客,芸芸众生,最重要的也应该是人。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在书中来一场精神漫游,真诚、纯粹、美妙。镇江著名学者王川老师如今已是西津古渡街区的居民,每天早晚两次漫步古街,他说:读书,知物,识人,阅世。

人生待渡,阅读是帆,然也。

93.阅读一一智者所见略同

□ 徐庭国

我在《寻稿启示》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多读书的好处之于大脑犹如多锻炼的好处之于身体”。昨天看一口笑束老师转发人民日报客户端持续学习一栏,曰:“读书的好处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两句话惊人的相似。

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我曾原创过很多在书本中没有见过的“凡人名言”,因为阅读,智者所见不谋而合。偶尔读到与我原创的句子,总会有莫名的惊喜。我总结为:英雄所见略同,阅者所见略同,智者所见略同。

我去年在高中同学群中作过这么一首打油诗:书到学时书太厚,书到用时学太少。少时未听思师话,花甲才悔读书少。建议同学们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既是互励也是自勉。

多读好书开眼界,不管闲事养精神。我这里单说上句,读与不读,读多读少,读而不用,悟深悟浅,差距天壤之别。学的知识,长的见识,开的眼界,珍藏在肚子,不显山不露水,背在身上不重,放在墙角不浪费地方,连扫地都不碍事。

所以说读书也是一门学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你不负书,书岂能负你?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旦用时,黄金屋颜如玉不呼而至。即使当一辈子苦行僧,有苦有乐,也是人生一大幸事。至于下一句不管闲事闲养精神,大有读不完的无用书,做不尽的无用人之嫌,那读书的意义又何在呢?不如不读罢了。所以我不感苟同,暂且按下不表。

94.  “心灵鸡汤”也有营养

□ 一口笑(束玉华)

现在人们学习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了,但感觉读报的少了,看手机平板,读电子书的多了,可能是技术使然。

想必好多人也读了很多媒介提供的“心灵鸡汤”。也有很多写手或大咖、小咖的写了很多“心灵鸡汤”。对“心灵鸡汤”褒贬不一。有的感觉对味,有意义。有的人感觉平淡,味差不多。但我觉得很多“心灵鸡汤”还是味道不错的。你要慢慢品味,细细研磨。对人生观的认识,为人处事的方法,以及对工作的态度,学习的方法等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有一段话叫“感受当下”。就是讲时光如梭,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要感受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刻,才能收获有滋有味的人生。就是要我们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脚踏实地做好工作,过好生活。

不知道你们有何想法?

95.满怀激情写诗评

□ 吴明宝

我爱读诗,也爱写诗。我曾经每天写至少一篇顺口溜并坚持多年。自从五年前,我被推选为镇江市闻捷研究会秘书长,我开始写诗评。五年来,在《金山》《镇江日报》《京江晚报》《镇江壹周》等报刊和闻捷纪念馆网站,以及全国各地的多个微信公众号发表约10万字的诗评。其中,60%左右是对闻捷的诗进行的深入浅出的评析。

我用约半年的时间,看完了丹徒籍当代著名诗人闻捷发表的所有的诗。闻捷的诗歌成就主要有三座高峰,一是以《天山牧歌》为代表的歌颂边塞劳动人民的爱情诗;二是以《复仇的火焰》为代表的颂扬新疆军民打击敌人、巩固边疆的赞歌;三是以《长江万里》为代表的歌唱祖国和各族人民,尤其是家乡人民建设祖国的壮举。为此,我写了《天山牧歌唱出闻捷心声》《复仇火焰燃烧杀敌豪情》《长江孕育太阳岛》等长篇诗评,还写过《评闻捷的报头诗》《评闻捷的诗评》《评矛盾批注的闻捷作品》和有关闻捷诗歌评论的评论。其中一篇获得江苏省第30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两年前,安徽卫视大型专题节目《诗·中国》摄制组到镇江拍摄闻捷的爱情诗《苹果树下》的专题片,我应邀陪同他们在闻捷诗歌馆拍摄了两天,他们特地请我谈谈闻捷爱情诗的特点并编入这辑近10分钟的专题片中。

有专家说过,诗歌是文坛皇冠上的明珠。读诗、写诗和写诗评让我充满激情、永远年轻。

温馨提示:

请好友投稿时,尽量每篇提供一至二张相关图片,如图书封面,购书场所,阅读空间,书桌一瞥,书橱一角,包括一些个性元素(如,特别的书签,稿费单,读书笔记,手稿,剪报等等)和关联人物等,与当事人的投稿作品有内在关联。每篇稿件要有标题,尽量写故事,写和阅读有关的故事,可以带一些感言感悟,但不要写成书评。

整理:全媒体记者 笪伟 朱晶晶 朱婕

海报设计:谢志斌

编辑:缪小兵

审核:杨佩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