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严作霖事迹考述

清朝灾民

□ 王 勇

严作霖(?-1905),字佑之,镇江丹徒人。岁贡生。少负经世志。清光绪初年,山东发生灾荒,严作霖以儒生奋起司理赈济事务,倡筹义赈,劝募灾款,全活甚众。

嗣后,全国各省及江苏省长江、淮河南北凡遇灾荒,严作霖无不躬亲参与,其施赈不拘成法,随时地而取其宜。赈灾之时,常兼浚河修堤,以工代赈。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东、河南等地再次发生灾荒,严作霖前往台前县(清代属山东,今属河南)赈济,并利用赈灾款,以台前县孙口为中心,监修长堤,每日徒步沿堤巡查、监修。其修堤义举,在当地广为传颂,百姓尊称其为“严善人”。

严作霖性强毅,赴事勇决,办理赈济诸务,精密核实,款不虚费,“久而为人所信,故乐输者众”(《清史稿》卷452《严作霖传》)。当时,江浙善士闻风感应,地方封疆大吏以义赈可矫官吏拘牵延缓积习,也乐于倚重严作霖以成事。如两江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张曜、顺天府尹周家楣等都对严作霖争相延聘,推诚折节,信任不疑,多次欲奏疏特荐,但是严作霖不求仕进,始终坚辞。李鸿章曾于光绪七年(1881)十月二十六日上奏《表扬义赈人员片》称:“江苏苏州文生谢家福、镇江廪生严作霖,淡于荣利,见义勇为。前值直、晋、豫旱荒,倡集巨赀,分往赈济。光绪五年直境又被水灾,严作霖即与杨培等由晋携银来直,亲往文、大、任、雄等县,遍历灾村,查户散放,抚问疾苦,寒暑无间,纤悉不遗,官民皆敬而爱之。……统计历年经劝分解各省捐款数十万,全活灾黎亦数十万。一介书生而有民胞物与之量,固今世之所稀,隔省绅士而行救灾恤邻之事,亦向来所罕有。谢家福才识闳通,心精力果。严作霖品诣端方,坚苦有为。若出居民上,必可为民造福。兹以赈捐竣事,拟专疏列保,乃该生等推贤让功,谓若蒙奖叙,无以对捐户,而自明本心,情词真挚,出于至诚。臣既未便违其素志,又不忍壅于上闻。自应据实表扬,以彰义行。理合附片具陈。伏乞圣鉴。”(《李鸿章全集·奏稿卷42》)户部尚书崇礼也曾上疏称严作霖“见义勇为,不求名利”“论者以为知言”。(民国《续丹徒县志》卷14《人物八·尚义》)因此,光绪帝多次下诏嘉奖严氏义举。

自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三十年(1904),严作霖历赈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直隶、广西、奉天、陕西等十余省,《续丹徒县志》称其“三赈直隶,六赈山东,再至山西、河南,前后募款数千万”。严作霖刻苦耐劳,三十年如一日,其义举善行,泽惠甚广,名播天下。

光绪十八年(1892)夏,镇江发生旱灾、蝗灾,状元王仁堪时任镇江知府,组织地方士绅募集赈款,筹办善后事宜。时严作霖也参与其事,负责镇江南路查赈。《丹徒旱灾征信录》“查赈记”载:“先查赈三日,府县率各绅及司事齐集城隍庙焚香拜祷,置三阄于神前,誓于神曰:‘凡我官绅协力拯饥,毋或乾没,以图自肥,有渝斯言,神明殛之。’誓毕拈阄。”(亦见载王仁堪《查赈说谕各绅董》)当时经过拈阄分派任务,于百川分任东路司事,柳少云(昕)分任西路司事,严佑之(作霖)、吴少南(鸿藻)分任南路司事,到镇江各地乡村查赈。此外,严作霖还远赴直隶告灾,并劝募本地寄籍富绅。《征信录》“本邑绅捐代募项下”载:“李中堂(严佑之手)助库平银壹万两。严佑之代募,助库宝壹百伍拾两。又又,助英洋贰拾五元。”此次赈灾所有收支款项,在《征信录》中皆记载清晰详实,包括圣谕、查赈记、放赈记、养牛记、赈恤、棉衣、劝捐记、河工、闸坝、桥岸、涵洞、塘工、种树、收款、支款、收支续款等。严作霖在全国各省有着丰富的赈灾经验,因此,在家乡的赈灾活动中贡献颇多。严作霖还利用积赈余资兴办扬州、镇江两地慈善事业,在镇江兼筹教养,于恤嫠、义学、救生诸务,精心擘画,持久不衰。而严作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约,缊袍粗粝,为常人所难堪。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严作霖卒于家。严作霖去世后,其子严良沛出二十余万金为恤嫠、保节、备荒等用,以成其遗志。

两江总督周馥、江苏巡抚陆元鼎根据地方绅士公呈严作霖的义举事迹,合词奏请恤赠,并宣付史馆立传,清国史馆将严作霖的事迹编入《循良传》。时至民国,历史学家赵尔巽等又将其事迹载入《清史稿》,并对严作霖等民间义士的善举评价称:“虽其初不必尽亲吏治,以实心行实政,流爱于人,民之感之,亦岂有异?”“德惠在人,后人称之至今,不可敬哉!”严作霖以布衣之身行义天下,其善行义举,垂范后世,在民间树立了丰碑。

编辑:花蕾

(作者:王 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