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化 | 明朝户部尚书沈固

文/王铁牛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丹阳城里沈家桥旁的沈氏家,生养了一个男孩,起名沈固。70多年后,沈固被宋英宗拜为户部尚书,位居七卿之列,赐葬丹阳城北运河边的石羊村。

沈家桥

年少便有经世才

沈固的先祖,为仕南唐的吏部侍郎沈彬。沈固少年时,聪明绝伦,读书识字过目不忘,六七岁时就能即席吟诗作对,被大家誉为神童。洪武二十七年(1394),沈固刚九岁,应童子试为丹阳第一名,还收到了官府发的奖金。《丹阳县志》记载为“应诏试第一,赐钞还”。永乐乙酉年(1405),沈固已长成了一个浓眉大眼小伙子,沈氏宗长宣读祝辞,赐给他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号“仲威”。

尚书沈固像

沈固被乡绅推荐,经过朝廷考试,得到皇帝的任命,到山东省临沂县做“州同知”,无定员,从六品,与地方衙门文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水利诸事。永乐三年起,为了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使白银在明朝成了通行的货币,大宗贸易和零星交易都用银钱计价。沈固管辖的山东临沂县西边“宝山社”地界内,有个废弃的银矿,由于实行矿藏国家专营,已停止开采多年。临沂县地方乡商找到沈固,要求承包开采银矿,并给官府高额的承包金。

沈固从国家利益出发,保证银矿的官营化,并向皇帝疏言:“故坑及泉通海,不可凿。凿新坑,则民劳费重,且有无不可知,勿开便。”明成祖朱棣听从了沈固的上疏,认为沈固能维护朝廷的利益,并授予沈固户部员外郎(掌管户籍、财经机关的主官)。

茶马互市初磨炼

历史上西藏与内地的“茶马互市”由来已久。明朝政府为了不让北方的战马供应渠道断绝,以保证能换到足够的战马;同时为了防止镇守边疆的将领,借茶马互市,收购贮藏边销茶中饱私囊,一是派出御使到边关巡视监督,二是在四川天全六番设茶课司,且由沈固负责。

明朝向藏区颁发金牌是一式对剖的检验凭证,上号为阳文(从牌面上凸出的文字),书:“皇帝圣旨,合当差发”;下号为阴文(从牌面上下凹的文字),书:“不信者斩”,合若符契。上号藏内府,下号颁发给藏区各部落,每三年征发一次。沈固在执行督查工作中,能深入草原各部,验明符印,按规定的比价交换茶马。既实行了边销茶专卖制度,又使茶马商贸关系得到长足发展。《明史》记沈固“以才敕理监策广右,督运西茶于四川六番,进郎中”。仁宗皇帝即位后,沈固受命监武安侯郑亨军,挂印总兵、总镇,“赞理军务,巡抚一官,俱在边方(《万历野获编》,沈德符著)”,出守山西大同,从此开始了兵戍生涯。

明朝是中国朝贡制度的鼎盛时期,对来朝贡的国王予以册封、赏赐,对其贡物进行回赐等。这种朝贡关系具有较强的政治隶属性,是封建君臣主从关系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和宗藩关系的具体体现,属于这类朝贡关系的有朝鲜、琉球暹罗等十几个国家。

沈固对朝贡制度如贡期、贡道、朝贡规模和组织管理构成相当熟悉,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护送朝贡使臣出关任务,正确地执行了明朝的朝贡制度,使华夏中国的这种来源于儒家的和平主义特征的德治观念,弘扬到与朝贡国的接触过程中。

沈固题字季河桥

兵戍生涯见真章

正统四年(1439),英宗皇帝诏令铸总督边储印,即于军中赐予沈固,同时命令沈固兼理“兵食诸务”。沈固防守的山西大同,属于河套地区,既是中原地区王朝的北部防御要地,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必经之路。沈固“感上知遇,思自效,屡陈边计”。沈固针对河套地区的青林、马头山等处“土沃而多水草”的特点,建议明朝的各路屯兵就近开耕沃野,“足国裕民”。

朝廷里有的大臣不同意在边境屯垦戍边,沈固据理力争说:洪武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才有大明王朝的天下;永乐年成祖皇帝(朱棣)就实行屯垦戍边,当时每亩产量可产二三石。现在边境州官为避兵祸,不准民种,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可“作息以时,乘间讲武,秋收时为敛,发而出纳之”。正统六年(1441),沈固向英宗皇帝上言:“边关军饷难以凑足,朝廷若能发给耕牛种子,让军队开垦边塞土地,每年可以增加军粮18000石”,得到英宗皇帝采纳。

早在英宗皇帝继位之初,盘踞在西北边境的瓦剌部落(明朝对蒙古部各族的通称)又逐渐强盛起来,不断向明朝进犯。当时的蒙古人很会打仗,但不种地,也不纺纱织布,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有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交换,一种是抢劫。

明王朝开大同马市,蒙古诸部通过马市与中原进行贸易。蒙古部落太师也先表面上纳贡称臣,实际上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瓦剌和明朝有朝贡贸易关系,经常假借朝贡名义讹诈明朝物品,如瓦剌来使经常虚报名额,冒领赏赐。正统十四年(1449)春天,也先派人向朝廷贡马,实际上只派出2000人,却谎称3000人,要求按虚报名额颁给赏品。

效忠之举保英宗

王振当时把持着朝政,认为也先欺骗朝廷,大减马价,并叫礼部不要给多出来的人安排饭菜饮食,这一来激化了双方本已存在的矛盾。也先率领蒙古骑兵向大同一线进犯,沿边城堡相继陷落,边境纷纷告急,“而沈固守地独享胜果”。

奸权误国的太监王振怂恿英宗亲征。英宗率亲征大军和文武吏卒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也先以劲骑四面攻入,英宗与亲军突围不得出而被俘。此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役”,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也先自从在“土木之役”中俘获明朝皇帝后,原以为奇货可居,欲利用英宗来诱破明朝的城、关,向明朝索取金帛财物。明朝政府早传谕各边镇:“瓦剌奉驾(指英宗)至,不得轻出”。也先押着明英宗,来到明朝各边关,城门里的总兵官、镇守官都不肯出见皇上,也不随便打开城门。

也先没达到目的,又把明英宗押到大同,向守城的明朝官员索取金银财宝。结果侍郎沈固、守将广宁伯和刘安、总兵郭登等人,一齐出城来见俘虏皇帝,伏在地上痛哭失声。被俘皇帝明英宗“命括官库金帛犒军”。此时,有的将帅面露难色,而沈固不加思索地说:“主辱臣死,义也。倘得弭敌,以免君难,何惜是?脱异日问矫制罪,罪独在我,不以累诸君”。他们把二万多两金子献给皇帝,让明英宗用来送给也先,暂时保住了明英宗的性命。

沈家桥文保碑

沈固居七卿之列

土木堡之变后,京城一片混乱,英宗朱祁镇的弟弟、亲王朱祁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朝臣中有人对沈固效忠英宗之事不满,妒忌者更兴欲加之罪。他们拿着弹劾沈固的奏章,在代宗皇帝(朱祁钰)面前屡进谗言,趁机将效忠英宗皇帝的人一网打尽。朱祁钰下诏调沈固到京城任左都御史(首都检察院院长,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员),实际上职务是明升暗降。

1451年,瓦剌军跟大明王朝和解,接受了巨额赎金,把英宗朱祁镇送还。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危,朱祁镇再坐金銮殿,朱祁钰一惊而逝。英宗复帝位后,念沈固的效忠之举,拜沈固为户部尚书(财政部长,掌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位居七卿之列。京城的人莫不刮目相看,英宗皇帝说“朕新复辟,念我旧人”。

1461年,沈固上疏因年老请求退职。沈固回家后到镇江金山寺游览,写下《金山寺》一首:钟鼓晨昏出梵林,金山寺拥碧波心。塔凌霄汉青苍近,阁倚松筠紫翠深。映水飞甍无客到,依峰绝壑有僧临。浮尘一点应难着,时有松风乱法音。沈固还到延陵谒拜季子,并题写“季河桥”三字。

1465年,宪宗皇帝登基,对沈固恩赐有加,进阶为荣禄大夫。《明史》列传有沈固记载。沈固终年81岁,赐葬于丹阳城北运河畔的石羊村。原在丹阳城内白云街,有为纪念明朝户部尚书沈固而立的“司徒坊”。

图:王铁牛 提供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