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源于尊重规律——江村的“不变”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8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来到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记录了当时中国乡村的历史图景。近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再次走进江村,深入调研,为推进乡村振兴摸实情、探规律,发表的《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调研报告充满了唯物辩证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照《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今日的江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江村只是一个微观主体,但作为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典型代表,其80多年的变迁基本反映了我国乡村发展的缩影。可以说,江村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都统一于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蕴含着深刻的发展规律。希望能透过江村相对“不变”的感性认识,增加一些对乡村振兴的理性思考。

主业的传统没有变。现在的江村基本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商业村的跨越,但仍以纺织业为主业。从过去的养蚕缫丝到现在的针织衫、窗帘布等纺织品生产,变化的是生产方式,产业在优化升级,链条在纵向延伸。这告诉我们,在主业的选择上,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也要保持发展定力,不能简单地讲“什么来钱种什么”,必须从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承出发,努力将有基础的产业做成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在此基础上,注重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家庭经营的传统没有变。过去是家家户户男耕女织,现在是遍地开花的家庭作坊、“夫妻店”,在江村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变。目前,村里有近60户(约占总户数的七分之一)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产自销。由此可见,虽然80多年过去了,但家庭经营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仍处于基础性地位,这也是由“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所决定的,在传承农耕文明、稳定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各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快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帮助和鼓励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充分挖掘其创业、创新、创造潜力,切实保障其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进而形成巨大的发展动能。 

重土惜地的观念没有变。无论是费孝通先生描述的“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还是现在村民认为的“家里可以没门,手里不能没田”,都是这一观念的生动体现。“土地者,民之本也。”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中央一直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从1984年元旦发出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以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了农村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都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当前,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就是要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理顺“三权”关系,进而充分释放生产力,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现如今的江村,尽管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像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那样,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现在的打工者与当年的手艺人一样,与本地人的关系依然泾渭分明。这就是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一个显著不同,人们大多“生于斯、死于斯”,熟人社会特征明显。我们既要发挥好熟人社会的优势,也要拿出更大的格局和气魄,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机制促进本土人与外来人的融合,为增加乡村人气、留住外来人才、优化农村人口结构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家庭观念与传统仍没有断代。两头挂花幡、招女婿等传统婚姻习俗延续至今,家长仍是家庭财产处置的绝对权威。可见传统礼俗的根深蒂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倡导传统礼俗,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陈规陋习,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并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耀眼的魅力和风采。

自治与德治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江村,重大事项村民都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广泛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实践证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要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80多年来江村的变迁告诉我们,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村庄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规律,是渐进的、自然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既要精心谋划、科学规划、积极作为,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增强尊重意识,避免“公式主义”,大胆解放思想,从尊重当地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农民意愿和群众创造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苦干实干、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市委农工办)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