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座城 写一本书 留一份情——访镇江荣誉市民、德国曼海姆市前副市长艾格尔博士

“看,我在这里!”  (吴悠 摄)

今日镇江讯   “这是我,这是库尔茨,现在的曼海姆市长;这是许(津荣),镇江当时的市长。”7月3日-9日,镇江荣誉市民、德国曼海姆市前副市长艾格尔博士应邀再次对我市进行参观访问。他此次来访不同于以往20多年来的每次,除了参访之外,还承担了“记者”的任务——为对外宣传、推介镇江撰写一本书。7月8日下午,当艾格尔收到记者赠送的礼物——一张2004年3月5日刊登有镇江市与曼海姆市正式成为友城这条新闻的《镇江日报》头版复制品后,十分欣喜,逐一向记者介绍了尺寸不大的照片上每一位人物。

回忆起和镇江的渊源,艾格尔的记忆搜索引擎一下子对焦到了1995年4月28日。那是镇江市政府第一次派出大规模代表团访问曼海姆,并带去了围巾、红木家具等多种镇江本地出产的商品,参加当地举办的5月市场博览会。“我印象特别深,镇江出产的一套红木家具,十分精美!但是标价也十分贵!展出了很久,也获得了很多赞扬,后来我联系了一家博物馆,终于成功把它们购买、收藏下来了。”艾格尔笑着说。

记者在数据库里检索后,从1995年5月8日的《镇江日报》上看到了对这次访问的报道。报道显示:截至5月4日,我市参展的商品约70%已售出,总额达3万多马克,并接到一万辆自行车、两个货柜挂钟的合同订单。

此后,艾格尔也就开始了与镇江的不解之缘,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次的来访,自然也成为了《镇江日报》上的“常客”。20多年来,他也见证了镇江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使艾格尔印象深刻的,是同镇江合作在曼海姆建造“中国园”的往事。说起“中国园”,老人的眼里闪起了透亮的光芒。“要知道,中国园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中式园林。有中国式茶社、盆景展示区、表演场、多功能展览、综艺活动场所等板块。20多年前,几乎所有原料都是从镇江制作、加工后分装进60多个集装箱从港口运去的,总重量超过1100吨。”

2001年9月12日,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的第二天,多景园的落成及揭幕仪式在曼海姆隆重举行。当时的新闻报道这样描写:由于德国方面已停止所有娱乐活动和大型集会,经请示总部设在海德堡的美军基地司令,仪式上“不宜”舞狮和敲锣。于是,中国舞龙队只能委屈地在远处的草坪上,作小幅度、无声的表演,到了剪彩的瞬间,一条金色的巨龙才悄然潜入牌楼下游动。开园仪式上人头攒动,现场预先只摆设了300把椅子,谁知一下来了1500多人。到年底仅3个多月,进园观光的游客已达20万人次。

艾格尔坦言,镇江这20多年来的变化令他鼓舞。从过江要靠汽渡,到建起恢弘的润扬大桥;从20多年前的狭窄道路,到现在建起了高架……“这一切变化,都值得写下来,告诉更多人。当然,更让我高兴的是一些‘不变’。比如南山这里环境依然优美,空气依然清新。我以前来住在这里就是这样的感觉,这次来还是。”基于之前,同样作为荣誉市民的艾格尔为青岛撰写的图书《我眼中的青岛》为推介青岛起到的积极作用,此番艾格尔来镇,就是为了撰写“他眼中的镇江”的。

虽然已是79岁高龄,艾格尔的此次“采访”之旅丝毫没有松懈。在镇江的短短一周里,他的足迹遍布镇江新区、句容市、市发改委、市商务局、恒顺集团等地。和每一个单位的被访对象交流前,他都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的问题准备。他给记者看的笔记本上,不仅记录了问题、答案,还写了对一些中国人姓名的拼写进行的多次求证。

“镇江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曼海姆开展友好交往?”、“介绍镇江和曼海姆‘相识’的人是谁,名字怎么拼?”8日下午,在采访亲历镇江同曼海姆交好主要历程的市外办原主任周启明时,艾格尔一下子从被访者的角色转换为采访者,一个接一个细致入微的问题让年过八旬的周启明似乎有些“招架不住”,不断在记忆里搜索着。每得到一个问题的准确答案,艾格尔都会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以轻快的动作在笔记本上把它们写下。

和熟识多年的老友周启明回忆往事,艾格尔十分愉快 (吴悠 摄)

临行前,艾格尔通过记者转达了对镇江人民的美好祝福,也表示会仔细整理此次访问的成果,去讲好镇江故事。“就像23年前在5月市场博览会上帮助镇江推销商品一样,用图书告诉更多海外朋友今天的镇江是什么样。”(全媒体记者 吴悠)

编辑: 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