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聆听风云人物故事 | 戴耀明:小镇大剧场的追梦人


1974年春,戴耀明退伍回到家乡,安排在新坝公社大会堂做负责人,人员工资由公社发放。公社大会堂是“大跃进”的产物,历经近二十年,已经破烂不堪:屋顶多处漏雨,窗上玻璃残缺,条凳板裂腿断,再加上管理混乱,年年亏损,已成为公社的一大包袱。

临危受命,具有军人气质的戴耀明二话没说,勇敢地挑起了这一重担。在部队4年,他当的是文艺兵,见过大城市的影剧院,舞台宽大,灯光明亮,座位舒适。上任之时,他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有朝一日,我也要在家乡建一座像城里那样的影剧院,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舒舒服服地看戏看电影。

为了改变现状,戴耀明一上任就打响了 “攻坚战”。

首先从环境改造入手。他带领员工自己动手,上屋顶补漏,更换破玻璃,修理坏板凳,公社没有投入一分钱,大会堂就变了样。

接着,他大刀阔斧地抓改革:废除人事“终身制”,所有员工一律聘用上岗;打破报酬“大锅饭”,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收入与工效挂钩;整治公共秩序,杜绝“看白戏”,所有人凭票入场,对号入座。

重拳出击,大见成效: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上的“小混混”老实了,看“白戏”的歪风刹住了,大会堂的管理步入了正轨,大剧团、名演员也来到了这里的小舞台。


1992年2月,全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右4)在新坝影剧院演出,与当地党政领导合影

戴耀明请来的第一位“全国明星”是国家一级演员、锡剧泰斗王彬彬。虽然条件非常简陋,舞台矮小、后台狭窄、灯光和扩音设备短缺,但只要王彬彬一上台,闹哄哄的剧场立即安静下来;王彬彬一亮嗓子,剧场内的最后一排观众也都听得清清楚楚。《珍珠塔》、《双推磨》、《西厢记》,这三个脍炙人口的锡剧在新坝大会堂一一上演,新坝人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王彬彬亲临新坝演出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新坝大会堂也随之扬名,一个又一个的大剧团、名演员被戴耀明请来了。“硬件不行软件补”,戴耀明和员工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到服务让演员们赞不绝口,每场演出都很成功。即便如此,时间一长,戴耀明还是犯愁了,他已经明显察觉到,大会堂的落后环境已经严重影响了演出效果。

筹建新坝影剧院!这一念头在戴耀明的脑海里越来越强烈。


1991年10月1日,戴耀明(前排中)出席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会,与其他获奖者一同登上天安门城楼,合影留念


天遂人愿。

1984年底的一天,新坝镇党员干部冬训班在大会堂举行。不料冬训班第一天的动员会刚开始便下起雨来。雨水沿着屋顶的缝隙滴滴答答地落下来,落在主席台上,落在台上领导的身上。领导们不得不匆忙起身避雨。

很快,镇政府作出了翻修大会堂屋顶的决定,由戴耀明全权负责。戴耀明却另有盘算,修修补补解决不了问题。他“借题发挥”,自筹资金30万元,按照影剧院的标准进行改造。

1985年,“大会堂”的使命宣告结束,“新坝影剧院”诞生了。虽然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也没有一流的音响设备和冷暖气,但是在当时,拥有宽大的舞台、明亮的灯光、815个三合板翻椅的乡镇影剧院,已经在全省领先了。

有了新舞台,戴耀明的心更大了。为了让新坝人看到更多的优秀艺术团体和“明星大腕”的演出,他又一次顺应改革大潮,在全省率先进行剧场改制,实行“两权分离,承包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模式,将新坝影剧院注册成为全国首家民营剧场,成立演出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组台演出中去。员工们称他是个“工作狂”,因为他总是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逢年过节更是忙个不停。妻子说他俩成了“半夜夫妻”,因为他忙于谈工作、贴海报、推票务,经常夜半时分甚至凌晨二三点才回家。女儿嗔怪他“重男轻女”,因为父女俩一个月也见不了几次面,而他却把影剧院当成“儿子”那样宠着,整天泡在一起,操心劳神。

在戴耀明的业务档案中,记载着许许多多前来演出过的艺术院团和全国著名的艺术家、歌唱家的名字,包括中国京剧院、中国广播艺术团、全总文工团、前线歌舞团、上海越剧院、江苏省锡剧团、安徽黄梅戏剧院等,彭丽媛、姚澄、王兰英、王文娟、徐玉兰、萧雅、宋祖英、刘欢、马季、姜昆、毛阿敏、刘晓庆、赵本山、钱浩亮等等。那一张张剧照、一幅幅题词,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乡镇影剧院演出剧目的编年史,也是当地党委政府文化惠民的记录簿。戴耀明和他的员工们以特有的真诚和优质服务,在观众和剧团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使“观众看了不想走,剧团走了还想来”。


1989年6月,全国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右)在新坝影剧院演出后,与戴耀明合影留念


2017年4月,锡剧王子周东亮(右)在新坝大剧院演出


进入21世纪,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起来,电视、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电影、戏剧的上座率逐年下滑,全国各地的乡镇影剧院普遍不景气,“关、停、并、转”已成趋势。戴耀明却初心未改,坚守着影剧院这个阵地,并在2002年作出惊人的决定:建造新坝大剧院。

早在1991年的全国文化系统表彰大会上,戴耀明就语出惊人:“我要在家乡建起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群众文化娱乐中心,未来的新坝大剧院将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艺术殿堂……”经过十余年的筹措,他想“圆梦”了:经预算,新坝大剧院的投资总额高达数千万元,而且回报周期长,镇政府根本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2017年8月,全国著名歌唱家平安(右)在新坝大剧院登台献艺

怎么办?有的好友劝他放弃:守着影剧院发不了财,经商办厂才能快速致富;同行领导邀请他到省城的演出公司去,舞台大了发展的前途也更大。对于这些好心建议,戴耀明总是笑笑,婉言谢绝。当年接任大会堂经理时,他就下定决心,一辈子在农村,干好文化工作,建起心中的影剧院,决不半途而废当逃兵。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豁出去了。一方面去外地搞组台演出,确保员工队伍不散,人心不散,另一方面四处招商引资,寻找合作伙伴。“跑断腿,磨破嘴,肯坐冷板凳,能吃闭门羹”,这十六个字是戴耀明执着、坚韧干事业的真实写照。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引来了投资商,大剧院开工了。2008年初,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拥有1118个座位,设备先进、宽敞舒适的“新坝大剧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梦想成真!

但是,戴耀明丝毫不感到轻松。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经镇政府批准,大剧院彻底改制,扬中市新坝大剧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逾花甲的戴耀明担任总经理。随后,他与镇政府签订了新坝大剧院整体租赁经营的协议,包括电影放映、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场地出租等。面对日趋萧条的演出市场,他毫不畏惧,斗志未减,活力四射,因为他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8年7月,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右二)、黄新德(左)在新坝大剧院演出,与戴耀明(右)在一起

很快,他找到了一条新出路,依托镇政府出台的打造新坝特色文化品牌、实行文化惠民、鼓励新坝大剧院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政策驱动,公益特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相继推行农村电影统筹制、学校电影包场制、敬老电影赞助制等举措,果然奏效。无论是电影放映,还是剧目演出,都做得红红火火:

派出流动放映机组,到全镇的每个村巡回放映;寒暑假里举办学生电影周;重阳节举办敬老电影周;利用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办电影节,新坝大剧院每年送电影下乡总在200场以上,送戏下乡100场以上。

剧目演出更是风生水起。凭着40余年积累的人脉关系,特别是在全国演艺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戴耀明请来了一个个省、市级和国家级的演出团体和明星,甚至还请来外国的名剧团。他把“明星下乡”打造成品牌演出项目,新坝大剧院成了一个文化艺术惠民乐民的重要阵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农村文化改革的实践者和见证人,戴耀明认定自己走过的路正确,40多年的坚守与付出值得。如今,他又踏上了“追梦”的新征程,要将新坝大剧院打造成“百年剧场,中国品牌”,为繁荣新时代的农村文化事业作出新贡献。

作者:叶锦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