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版“兰亭序”长啥样?故宫珍藏名画惊现苏州?这场展览告诉你

说到非遗“苏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精美,但如果你看了这样一场展览,对苏绣还会有惊艳的感觉。中国水墨画的淡雅,欧洲油画的浓墨重彩,花鸟虫鱼,古风古韵,还有“苏绣”版的《兰亭序》和《骷髅幻戏图》,让人看了不禁拍手叫绝。11月30日,“不同而和 返本开新”——姚惠芬艺术刺绣艺术作品展暨姚惠芬艺术刺绣研讨会在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幕。

说起姚惠芬,在苏绣界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出生于1967年的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师从“针神”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先生。从事苏绣创作40多年,姚惠芬所创作的苏绣艺术品几十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并荣获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同时,姚惠芬也是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此次展览由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姚惠芬艺术刺绣研究所联合举办办,展出了姚惠芬近十年来所创作的苏绣精品近四十幅。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这些作品中,除了传统的苏绣题材外,主要是姚惠芬多年来潜心研究和探索的系列作品——“简针绣系列”以及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为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而创作的《骷髅幻戏图系列》《马远水图》等20幅作品。

走进布置在苏科大图书馆9楼的两个展厅,让人有一种“小而美”的精致感。不走近了看,你会误以为这是一个摄影展或是书画展,不管是传统水墨画,还是当代艺术题材,构图别具匠心,一针一线极尽功力。

一副平针绣《紫玉兰》运用了各色极为精细的丝线将紫玉兰的斑斓色彩及丰富的层次绣得清新秀美,情趣盎然,透出了极强的装修效果和视觉效果;

说起中国水墨书画,很多人都叹服于它的意境深远,那么苏绣版的水墨书画又是怎样的?只见一幅幅写意水墨苏绣作品色彩饱和淋漓,气韵生动,在静态的画面里蕴含着十分精微的动态艺术效果;

许多参观者在作品《兰亭序》前流连忘返,“书圣”王羲之的一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姚惠芬通过苏绣的形式,将此贴笔画之间的紫带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纤细轻盈、潇洒流丽。

“传统文化不止是要传承,更需要思考和创新。”据了解,此次展出的“简针绣系列”作品是姚惠芬历时十年的探索研究所独创的一种刺绣技法。在去年5月的“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中,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邬建安设计,姚惠芬、姚惠琴和她们的绣娘团队创作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和其他28幅苏绣艺术品一起亮相,成为了此次中国馆展示作品的一大亮点。“这是苏绣第一次进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顶级的艺术大展,也是苏绣在和当代艺术的融合中获得承前启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宏复表示。

记者在展厅里也欣赏到了这组闻名海内外的作品。《骷髅幻戏图》是南宋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团扇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姚惠芬的“针下世界”《骷髅幻戏图》画面祥和,毫无惊怖,栩栩如生,甚至连衣服的纹理和人物的表情都细致入微。

很多专家表示,苏绣《骷髅幻戏图系列》是对传统中国刺绣的致敬,“作品运用几十种传统的针法去构成画面,表现意象,一方面将传统技艺重新挖掘、组合、创作,另一方面基于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要求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反传统刺绣方式的创作,使作品呈现出当代性意义上的奇异构图,可被视作苏绣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告诉记者。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传统的非遗项目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有机的传承?传统的技艺怎样完成与不停变化着的当代艺术的对话?中国当代非遗中的“传统方式”如何体现与发展?下午的研讨会上,来自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苏州大学与苏州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姚惠芬的刺绣创作与创新对一系列课题展开研讨。

“现在刺绣包括很多的非遗被大家简单理解成‘挂在墙上的艺术’,但是传统文化其实有更多的表达形式,刺绣应该突破条条框框,变成‘无框式’的刺绣。”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袁牧表示。“如何让苏绣充满活力,让苏绣表达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技巧层面,拾起以前丰富的针法,更重要的是融入现代元素,加入对现当代艺术的理解,并且让刺绣等传统文化进入老百姓的平常生活中。”姚惠芬说道。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