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叶飞

做好今年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六个稳”要求,重点在七个方面狠下功夫、狠抓关键。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

扩大有效投入。推进北汽麦格纳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孚能科技制造基地、长城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178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制定招商引资负面清单,细分产业招商方向,推动产业基金参与项目招引,加强招商专业队伍建设,健全招引项目预审制和全过程帮办制,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0个。引导企业积极运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水平;推进企业“设备联网”工程,新增省级星级上云企业30家。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做强特色产业。实施高端装备、新材料升级行动计划,推进“智能制造三百工程”,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3家、省首台(套)重大装备5个;壮大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等材料产业规模,落实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政策;提升航空航天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功能,加快推进航发优材粉末盘工程中心等项目。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三山南山、茅山等景区市场化改革,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探索“工业+物流+金融”融合模式,新增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家以上。做大做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0家。培育新消费热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健康、养老等领域,推进商圈业态提升和老字号传承创新。

狠抓政策落地。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清单制度,涉企收费只减不增、能减尽减;全面落实省“降低企业负担28条”,出台我市降低企业负担政策措施。在安监、环保等领域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执行政策不搞“一刀切”。树立“亩产论英雄、效益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的政策导向,运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企业评价分类、精准引导,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

壮大民营经济。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信心、保持定力,让民营企业放胆投资。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消除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等领域的隐性壁垒,降低企业成本,让民营企业放开搞活。大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机制,让民营企业放心经营。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在靠前服务上体现“亲近”,在规范服务上做到“清白”,打造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放手发展。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加大改革强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推进“3550”改革普惠制,持续优化水电气报装、纳税等重点领域审批流程。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实现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加快产业集团改革,整合市属产业集团相近产业和资源,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运营公司,积极稳妥有序推动产业集团转型。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推动下蜀镇、新坝镇强镇扩权。实施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改革,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扩大开放程度。抢抓放宽市场准入机遇,推动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制造业到位外资6.5亿美元。推进通关便利化,落实口岸提效降费要求,培育外贸新业态,推动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融合发展,谋划建设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发挥中信保“镇江统保平台”作用,帮助企业降低贸易风险,支持企业开拓“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市场。

提升创新力度。加快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丹阳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扬中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句容和丹徒创建省级高新区,支持镇江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并和丹徒合作共建产业园区。落实省“科技改革30条”和市“科技改革20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培育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优化升级“金山英才”计划,实施柔性引才,壮大人才经纪人队伍,新增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200名、高技能人才6000名以上。

坚定不移提升品质内涵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完成连淮扬镇铁路镇江段桥梁主体工程建设,开展五峰山过江通道及其接线高速公路路基和桥梁施工,加快实施宁句城际轨道交通、南沿江高铁等项目,积极推进润扬第二过江通道、连镇铁路南延接入南沿江高铁和宁杭高铁等前期可行性研究,加快建设镇江东站交通枢纽。推动大港港区与外部高速公路、铁路的顺畅衔接,建设铁路集装箱集散地。完成团山路西段城市化改造,开工建设蚕桑路,启动谷阳路桥拓宽及安全隐患整治工程。

补齐公共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城市双修”,对大市口等老城区实施成片品质提升,统筹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及危旧房解危,修缮直管公房8000平方米,完成1万平方米街巷改造、10个积水区整治。推动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品质提升,提供更多公共空间。加快市区缺陷污水管网和谏壁、丹徒老集镇等空白区域规划改造。提升水电气保供能力,完成大港水厂一期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推进500千伏大港变电站建设;新建镇江大港至姚桥高压燃气管道14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道80公里。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深化露天烧烤、占道经营、违章停车等专项整治,加大环卫保洁、防违拆违等工作力度,推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新增135个垃圾分类试点居民小区,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置二期、丹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完善智慧镇江“1+1+N”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城市综合运行监管平台、智慧城管、智慧旅游、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线运行。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

整改突出问题。深化“263”“116”专项行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见底清零”。持续开展煤电企业、“散乱污”企业等领域集中整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完善河(湖)长制,实施重点河湖“挂图作战、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整治任务,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

加快绿色转型。深化传统产业“八个一批”工程,落实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要求,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绿色园区1家,化工企业入园进区率提高到60%。推广燃煤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重点行业全面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开展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燃油油品整治,加快长江和运河水上加气站建设,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船舶。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90%以上。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加快低碳项目落地见效,推动国际低碳(镇江)大会市场化运作。

增加生态供给。完成“三线一单”划定工作,建立分区管控体系。完成镇扬河段三期整治、长江干流江苏段崩岸应急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大路姚桥段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新孟河延伸拓浚主体工程。加强生态修复,完成成片造林面积8000亩,推进主城区山体“一山一景”改造、古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亲山”“滨水”独特城市风貌。

健全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水环境双向补偿、企业排污权许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改革,试行苏南运河等重点河湖生态补偿机制。指导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创新环保监管模式,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

壮大乡村产业。优化“三带三区”空间布局,做大优质粮油、特色园艺等优势产业,发展储藏保鲜、烘干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渔业面积1000亩。推进丁庄葡萄、扬中河豚等特色小镇建设,新增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农业电商网上销售额增长20%以上。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30个,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30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40%,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

优化乡村环境。统筹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等规划,完成174个规划发展村庄和居民点生活污水治理,新增100个美丽宜居村庄、20个绿化示范村。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农桥10座。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0条,新增“水美乡村”15个。

深化乡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力争全市90%以上的村完成改革任务,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推进集体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盘活闲置农房及宅基地。深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改革,推动农业保险市场化运营。统筹推进供销合作社、农村水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培育乡村人才。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0人。完善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体系,全市“一村一所”占比达80%。引导鼓励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全面精准脱贫。开展省定标准脱贫人口“回头看”,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低收入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加强精准管理和阳光监管,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任务清单。强化健康扶贫,严格落实低收入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和报销比例提高政策,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切实提高脱贫质量。

坚定不移维护社会稳定

坚守金融安全底线。按照“坚定、可控、有序、适度”要求,细化制定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工作方案,严控政府投资项目,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确保总量下降、结构优化,坚决守住不出险底线。实施“清风行动”和金融生态环境“八城同创”,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等非法金融活动,扎实推进“破圈解链”,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严重失信信访人信用管理,依法处置涉访违法行为。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做优做强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开展电动车违规行驶、渣土车超载超速等专项整治,防范处置公共交通领域突发极端事件。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做好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工作,强化动物疫情、生态破坏等公共安全事件处置,提升公众安全感。

坚定不移持续改善民生

稳定就业创业。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创响镇江”“援企稳岗”等行动,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扶持大众创业7000人,创业带动就业3.5万人,争创2家省级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年培训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1.5万人。继续实施“万名高校毕业生留镇行动”,全年培养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6万人。

强化社会保障。深入推进社保制度改革,有序开展社会保险费征管职责划转工作,巩固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成果,城乡社保覆盖率保持98%以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推进医保“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试点;打击欺诈医保基金行为,防范基金风险。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多层次救助体系,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及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政策,建成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坚持教育优先。完成市区学前教育布局规划修编工作,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放大“名师工作室”效应。实施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促进普教、职教渗透融合。启动第四中学迁建工程。探索数字化督导、第三方督导,促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推进高校园区建设,江苏科技大学、市委党校等6所学校全面入驻,共享区图书馆和体育馆投入使用。

建设健康镇江。完善市区医疗设施布局规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市医疗集团实体化运作,建立市属医疗机构健康服务共同体,完善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建共享机制。引进和培育医生集团,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加强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规范签约服务流程,提升签约服务质量。推进健康镇村建设,争创2个省级健康镇、5个省级健康村。开展应急救护“百万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新增6万人基本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促进文化繁荣。完成市区公共文化布局规划,提升镇(街道)文化广场15个、村(社区)文化广场37个。开展金山艺术展演月、民俗文化周等文化惠民活动,继续办好长江国际音乐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京口闸遗址、焦山摩崖石刻、殷氏六房旧宅保护工程,加强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动全民健身。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十大业余联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0场(次)以上。打造世业洲体育健康公园。提高公共体育场馆使用效率,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本文根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叶飞同志在镇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摘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