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坟墓被称为“陵”?

在中国,帝王陵墓很多,比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明孝陵、清东陵等。帝王们为了“事死如事生”,登基即位伊始,就着手为自己建造陵墓,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那么,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坟墓称为“陵”呢,这种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而不称为“陵”。

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当时封建王权不断增强,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

依规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老百姓的坟墓,不但要称为“坟”,还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违法,要接受处罚的。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汉朝之后,几乎每个皇帝陵都有称号。如汉武帝陵称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称为“昭陵”等。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因为子孙做了皇帝,死后就被追尊为帝的,他的坟墓也被称为“陵”。如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后,追谥他的父亲朱世珍为淳帝,立庙号为仁祖,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而这种追尊的情况,历代王朝几乎都有。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编辑:邓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