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报业记者援疆手记⑧ | “行囊”里,总会装着“家乡的味道”

今日镇江讯 这个“行囊”,不是指大包小包,而是游子的一颗心。带着这颗心,你可以走很远、离开很久,可以装很多东西,其中总有一样——家乡的味道。

看过电视连续剧《八千湘女上天山》都知道,当年对于那些远在他乡的湘妹子而言,一瓶仿佛“从天而降”的干辣椒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瓶干辣椒可以引发姐妹们欢天喜地的“哄抢”;一瓶干辣椒可以成为极为珍贵的礼物;一瓶干辣椒,顿时让人“回到家中”。

水土有异,一域一情。湖南的干辣椒,对应镇江的锅盖面,各有其令人心生挂念与向往的理由。来到伊宁一阵子后,每当朋友圈有人晒吃面条的图,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盯上几眼。伊宁并不缺美食,而我缺了锅盖面。镇江援疆团队多达四十余人,会是独我一人这么感觉的吗,看来不是:这天,一碗在万里之外的边疆端上手的镇江锅盖面,基本揭晓答案。

10月28日上午,前指组织全体援疆人员去距伊宁约20公里外的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种树,事先大家就得知中午是“集体面宴”。中学门前一条宽阔的马路,叫“镇江路”,行驶不远右拐进入一个小区附近,一家招牌醒目的镇江锅盖面馆就开在路边。

我显然留意到大家进入面店后的高昂情绪;也留意到有的桌子上,面条还没上来,姜丝已添加了数次、肴肉已空盘;我留意到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像瞅新鲜一样拍个不停;更留意到大家近乎众口一词的评价:挺正宗的!

面店老板徐伟今年四十来岁,丹徒人,是做建设工程的,来伊犁闯荡已近二十载。徐老板介绍,他的店开业时间也不长,掌厨师傅及一些关键用料,均从镇江“运”来。之前,伊宁城里曾开过一家镇江锅盖面,“味道不是很正”,已经关了。由于可克达拉市尚在建城之中,店面附近小区几无人气,但徐老板表示,暂时并不指望该店能挣多大的钱,有一份暖心的家乡感觉在身边就行了。

舌尖上的家乡,就是这般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它可能已经超越具体的物质体验,指向某种情怀,构成我们常说的“乡愁”。来伊宁后,我听到这么一个故事:伊犁垦区报李秀蓉老师的公公婆婆都是来自镇江的“兵团一代”,1961年从丹阳胡桥公社来新疆支边。李老师讲述,自打她嫁到婆家后就发现,婆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经常制作拿手的镇江地方家常菜,如豆酱、皮肚、红烧凉粉等等……

我还听到另一个故事:目前镇江援疆人员中,有个传为佳话的“举家援疆”——来自句容三中的援疆教师胡容锁、崔伟平夫妇俩及他们9岁的小女儿。崔老师告诉我,过去在老家时一般不需要自己做饭,这次来疆之前,她突击跟妈妈学了不少菜的烧法,平时周一至周五都在单位吃食堂,但双休日自己便有了施展的机会,专做全家、尤其是女儿最喜欢吃的家乡菜。(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图/文)

责任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