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花副刊 | 董永的传说

□ 杨再年

镇江丹阳、丹徒一带流传的董永传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民间文学的经典,是镇江特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董永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众多的文献史籍和辞书方志获得证明。

董永亭简介

董永是真实人物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收录唐代写本的《敦煌变文集》中句道兴的《搜神记》和无名氏的《孝子传》、宋李昉的《太平御览》、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张之洞《百孝图》中的“董永卖身孝感天”、清顺治及康熙和光绪三朝的《孝感县志·人物志》、民国十四年(1925)方宾观的《中国名人大辞典》、台湾编的《中文大辞典》等都异口同声称“董永,汉千乘人”。

不仅于此,文物遗存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坐落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的东汉晚期的武氏祠,这座宋代已有人著录,旧称武梁祠的石结构祠堂,不仅是以稀有的现存地面上汉代建筑的实体,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武梁祠石室内的画像石为我们探究董永其人及故里提供了历史证据。

武梁祠嵌有大量内容涉及历史人物和故事的画像石,其中有一块画像石,画面是树下一鹿车,上有小罐,一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在指点什么,老人上方题刻“永父”二字,其左一人,右手执农具,回首望老人,身旁题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字,表现的就是“鹿车载父、肆力田亩”的千乘人董永。画面内容与上述文字记载一致,所以说汉孝子董永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千乘(即今山东省博兴县)是董永故里是可信的。

武梁祠画像董永躬耕侍父图

董永传说原发地

卖身葬父,孝感天庭,织女(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是董永传说的原型。无论是汉刘向的《孝子传图》、唐代的《敦煌变文集》、同代的李翰的《蒙求》、释道世的《清苑珠林》,还是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元代赵道一的《真仙通鉴》、明代詹詹外史评辑《情史》、清张之洞《百孝图》、民国十四年版方宾观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年版台湾编《中文大辞典》,以及元《至顺镇江志》、清光绪《丹阳县志》、《青州府志》、《博兴县志》等诸多方志文字表述意思都一样,即“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可以说,孝是董永传说的内核。

尽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历代传承不衰,至圣先师孔子视孝为“至德要道”,他的行为都体现在他所著的《孝经》里面,《孝经》是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以至孝文化历代一脉相承。董永传说发端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如《说文》所云:“教,从孝从文”,“孝,从老从子”,在封建社会里,孝道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可以教化百姓,而孝道的外延则为尊老敬长,因此广为人们接受践行,于是大孝子董永成为人们尊崇的楷模,董永孝行合天时与地利被广为宣扬。这里要请注意的是,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孝在封建社会里,又是富含世俗和功利的,即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而董永行孝并非如此,它是由劳动人民自身情感、集体智慧和艺术想象哺育出的道德典范并随时代的发展,在口耳相传中不断得到润色和丰富,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董永传说因不在同地域流传时,被融入了地域文化因素而各显异彩,从而形成了董永传说有多个原发地的格局。2001年底,当国家邮政总局选择董永传说原发地为《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特种邮票举行首发式时,引发了激烈的争鸣。认为是传说原发地的有董永故里山东博兴县(古称千乘)、有拥有与董永传说相关的众多遗迹的江苏东台市、有取“董永行孝感天”而定名的湖北孝感市。

董永传说特种邮票

丹阳学者闻讯后纷纷撰文,多角度论证董永传说与丹阳的渊源,并以大江南北无不知晓的黄梅戏“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为其作出注脚。最终,2002年10月26日,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江苏东台和丹阳,还有以黄梅戏将董永传说唱响海内外的安徽安庆市,四省五地同时举行《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特种邮票首发式。因为董永传说在各地本土化后,已形成多源格局,各董永传说原发地,历史上还以村落、墓、碑、庙等作为董永传说流布的平台、载体。

丹阳和丹徒版本

镇江丹阳、丹徒一带也是董永传说的主要流传地。传说中的董永是丹阳延陵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庭,以至七仙女私自下凡与他结为夫妻。此后,他俩偿清债务,男耕女织,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不料,天帝得知七仙女婚配人间,怒遣天兵天将将她捉回,生生拆散了这对“天上人间”的爱侣。此后还演绎出董永儿子“望仙盼母”、“贪吃仙米遭惩罚”的故事情节; 丹徒上党槐荫村据传是董永卖身于傅员外家的村庄,也是七仙女与董永老槐树下结成姻缘的地方。丹阳延陵与丹徒槐荫村的传说相互关联,构成了情节完整的董永传说。只是以往传说中的“织女”已被改称为“七仙女”。上党槐荫村里有仙人桥、七仙塘、上天台及老槐树等与传说相关的遗迹可寻,还有为纪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发修建的槐荫庙、七仙女塑像等。丹阳董永传说和丹徒槐荫村的传说2006年申报成功,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仙女下凡在槐荫村雕塑

丹阳完整的董永传说始于延陵而止于访仙。丹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共收集到董永传说70多篇。丹阳董永传说称董永当长工、以劳抵债已不是在上党槐荫村,而是在延陵赵巷东俞庄(另有一说在延陵北街外潘员外家),东俞庄原来也有老槐树。丹阳董永传说内容还延伸到董永儿子,一说董永儿子当了官,怕担“私生子”名,以“访贤”名义寻找生母七仙女,访贤实际上是在访仙,于是这个董永传说延伸的故事就成了访仙地名的由来。由此可见丹阳董永传说情节完整,可以独自成篇。

董永传说还是历代文艺创作的题材,仅涉及镇江丹阳的董永传说的戏曲就有:明嘉靖顾觉宇唱本《织锦记》,唱文有“董永,字延年,润州(今镇江市)丹阳人”;明万历年间青阳腔唱本《槐荫记》,唱文有:“董永原籍为丹阳县人”; 清末上海槐山房刊本弹词《董永卖身张七姐下凡织锦槐荫记》,词曰:“董永家住润州丹阳槐荫村”;清末安徽安庆刊记书局刊本安徽黄梅戏《董永卖身·天仙配·董郎分别》,唱词:“玉帝曰:‘今有丹阳县董永卖身葬父’……”特别是1955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担纲主演的黄梅戏《天仙配》,不仅把黄梅戏推向了巅峰,还把董永传说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响了东南亚。《天仙配》第一场戏《路遇》中,董永登台亮相的第一句唱词就是:“家住丹阳,姓董名永”。把董永“家住丹阳”唱遍海内外。

当然,也有人质疑,以上戏曲中的丹阳,汉代不是称“曲阿”吗,这丹阳和现在镇江丹阳有关系吗?须知,我国成熟的戏剧是出现在唐代以后,而在唐代润州、曲阿沿用汉代郡县名同称丹阳,前者为郡,后者为县。只是不久,丹阳郡又复称润州而已。唱词虽属文艺创作,但用词严谨,称董永为润州丹阳人,这个润州丹阳就是现在的镇江丹阳,毋庸置疑。

丹阳的董永传说自汉代以来,从真实的董永故事演化成带有孝文化和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完整地保存至今。 2010年5月,丹阳董永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在文化部网站进行公示。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丹阳《董永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继承董永传说所蕴含的养老敬老优良传统,使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是我们当下的一种责任。

编辑:黄昕彤

审核:沈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