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 照料老人如何实现“一碗汤的距离”?

今日镇江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日前发布。《意见》强调,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发展机构养老,各地要通过直接建设、委托运营、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发展机构养老。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意见》的出台迅速受到广泛关注。

天伦亲情和生活方式想兼顾

市民王女士今年四十多岁,孩子10岁,七旬父母健康。她告诉记者,因为母亲也是家中独女,自己结婚前,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自己,一直是三代5口人生活在一起。“小时候,外公外婆精心照料我的生活起居,为全家人烧茶煮饭。冬天的棉衣棉裤棉鞋棉帽,都是外婆一针一线手工纳出来的。外公则是尽心尽力保证全家人的营养,从早餐到晚餐,一个礼拜的菜几乎都不重样。即使在物资不太丰富的年代,全家人的身体都养得棒棒的。”有了外公外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王女士的父母在单位上的工作很顺利,加班或者出差,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外公外婆年老后,由于和女儿女婿及外孙女在一起生活,起居上得到了体贴的照料,心理上得到了欣慰和满足,老人颐养天年,全家其乐融融。

王女士家庭当年三代人在小院里的合影(摄影:杜海生)

35岁的刘先生,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镇江工作、恋爱、成家。有了孩子后,刘先生的父母从山东赶到镇江,帮着带孩子,也准备从此和儿子媳妇一起住,留在这里养老了。刘先生说,房子是自己和妻子共同贷款买的,两室半一厅,父母来了之后,只能将书房拾掇拾掇出来给他们住。每天早上,四个大人排队上厕所的情况几乎都要上演。刘先生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等孩子睡了,夜深人静时分才能安心写材料,妻子也是,“当妈妈的都明白,每天只有这个时刻,才是属于自己的”,上网看看新闻、逛一逛购物软件、追一两集热播剧,或者听听音乐放松一下紧绷了一天的情绪。可孩子的爷爷奶奶年岁大了,一直习惯早睡早起,九点半之前就得熄灯了,“小两口天天这么晚了还不睡,有时候还弄点夜宵吃吃,开灯关灯、开门关门的,这是逼着我们也跟着熬夜啊,我们这么大岁数,身体哪里吃得消!”老人家心里有了埋怨。

而每天早上6点,刘先生和妻子还没起床,老人家就在厨房里做早餐了,锅碗“叮叮当当”,油烟机轰轰响,老人家耳背,说话声音大,加上孩子的爷爷出门遛弯开关门、奶奶打开广播的各种动静,小两口再困也没法睡了,“上班精力够不上,连开车时候的注意力都受影响,真是好辛苦。”长此以往,再加上喂养和教育宝宝的理念不同,两代人之间特别是婆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一碗汤的距离”可能是最好方式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相比10年前上升5.4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养老也将成为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挑战。

在现实情况下,《意见》中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以承担养老义务,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其实是根据中国国情,在居家养老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顺应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伦理特点的做法。我国著名学者、社会学家张田勘说,要实现这样的养老,目前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意愿,二是条件。

在意愿上,分两方面,一是子女的意愿,二是老人的意愿。某机构正在进行的调查表明,无论是不愿意同住的子女还是父母,都占了不小的比例。这涉及与子女同住的条件和其他难处。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就打破了中国人四世同堂、共同居住的传统生活方式。据调查,有34.27%的人认为生活方式不同,是子女和父母无法居住在一起的首要原因。

生活方式不同,加上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因素,以及现代房屋设计大多是小而独立的户型,导致三代同住可能会有不小的矛盾,所以子女成家后与父母同住已不是主流生活方式。

采访王女士的时候,记者注意到,虽说当年她的外公外婆是和自己的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但一大家子开始住的平房,是三间平行的独立大屋,两代人各住一间,中间的用作堂前和客房,屋外还有院子和单独的灶房,可以说关上房门,每一间都是独立的空间。后来平房拆了,回迁时选择公寓楼,两代人没有选择住在一套房子里,而是选择了门对门的两套房子,“虽说房子面积被分割了,可生活互不影响,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一张饭桌上,更多的时间都是各自待在自己的房子里,休息、娱乐、家里来客人,都不会干扰到对方。后来老人年纪大了,晚辈们端茶送水非常方便,老人休息的时候,女儿女婿回到自己这边,看看电视看看报纸,虽说照顾老人辛苦,可免去了路上的奔波,节奏和心理上也是张弛有度,有个缓冲。老人九旬安详过世,家里一直和和睦睦,亲人间的感情很深。”王女士说。

专家表示,所以从某种客观意义上来讲,想要满足成年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的养老条件,意味着双方都要有独立的住房。现阶段,子女买一套住房都可能面临巨大压力,像王女士家这样,能实现老人和成年子女就近居住的家庭并不多。这显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因此,需要在住房政策和房价上进行调整,有利于家庭买得起或易于租住两套房。

家人的团聚和陪伴非常重要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生张长春说: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很多人的家庭结构变成了“421”,尤其是中间的“2”,这部分就是政策中所指的“成年子女”,事业要打拼,子女要教育,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如今,有了国家鼓励成年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的养老的政策,是非常好的。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绝大多数都是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单独居住,在生活起居中,安全会有一定的隐患,如果就近居住,不但老人能照顾年轻人的生活,比如帮着打扫卫生,买菜烧饭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年轻人也能保障老人的安全,这也就达到了抱团取暖的作用,这种亲情的陪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张长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家人的团聚和陪伴也是非常重要的,亲情的联系,仅靠一些电话、视频是不够的,如果能经常性的保持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和联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年轻人的释放压力,都会有一些帮助。在此情况下,就近与父母居住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双方既可各自独立,又能相互照应。(全媒体记者 笪伟)

(记者短评)

用多层次保障,完善养老体系

□ 笪伟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8.70%,相比10年前上升5.44个百分点。这说明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三个层面都要面对的课题。生活方式差异、独立住房问题、子女异地工作、父母跨省医疗……这些都是子女与父母难以实现同住或就近居住的因素,这几大难题都需创造条件来解决。

当然,就近居住概念,未必一定是一起住。在共同居住或就近居住的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更需要居家养老,即以现有的老人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也是居家养老另一种重要的途径。

就目前实际情况,这“一碗汤的距离”,双方既可各自独立,又能相互照顾,要怎么实现呢?阶梯电价、土地供应、住房政策、容积率政策、医保跨省政策、房地产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对赡养负担重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按规定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加大对老龄事业投入;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等,都可以消除一些障碍。不管怎样,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或就近居住是家庭养老的一个分支,值得尝试。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