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熬”的时代

华翔

■摘要

比“熬”的时代,当脚踏实地做好实业,摒弃投机心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时代里,需要专业精神、长期主义。

资料图:南京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不经意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诸多城市竞相入局的火热发展赛道,连那些超级城市亦不例外。本月初,《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开,提出:力争到 “十四五”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上月末,南京则连续发布《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到2025年,南京要构建起“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达到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一时间,能否生长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似乎正成为审视一个城市产业实力的重要指标。

就在这当口,有两篇文章分别从政府部门和企业自身的不同角度分析这条全新赛道。

说政府的,是《如何搞好“专精特新”?给政府部门的几点建议》,文中有言:“‘专精特新’是一条人间正道,也是一条超长的赛道。需要的是耐心(耐心资本、耐心政府和耐心企业家)。如果一看见政策机会,就一蜂窝大干快上;如果一看到有上市机会,就挤破脑袋上市。很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丧失了‘专精特新’的初心,会被机会和上市带偏了……我们需要从容淡定,稳扎稳打,行稳致远,静水流深。”

讲企业的,是《德国“村办企业”凭什么能以小博大?》,其文如是:“德国的中小企业正因为看重家族的荣耀,始终把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作为矢志不渝的信条。一句话,发展不一定要多快多强,但是一定不能干砸牌子的事情……急功近利的态度和做法,不仅缺乏勤奋、踏实的工匠精神,也没能将企业作为一份长久的事业来耕耘。德国中小企业……靠着长期默默坚守,从技术和实力逐渐占据行业制高点,才有了厚积薄发的今天。从这点来说,很多中国中小企业还需要补课。”

无论是政府部门培育,还是企业自身发展,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的特性要求:长期坚守比耐心,厚积薄发铸荣耀。换一个更为形象的说法,则是王志纲在2021第九届智纲智库大会讲学中提出来的一句话——比“熬”的时代来了。

王志纲说的是时代大变局,“以往那些追求翻跟斗走,高杠杆、短平快的玩法行不通了,那些想通过歪门邪道,讲故事、变概念、上市骗钱的玩法也该被丢进垃圾桶里了。那个唯华尔街规则是从、升起来就是太阳的时代正式宣告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应当脚踏实地做好实业,摒弃投机心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在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大时代里,需要专业精神、长期主义。”

更加专业的分析亦有。《GEI新经济瞭望》文章《产业演进规律:把握产业形态升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逻辑》中,把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即“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修正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价值驱动”四个发展阶段。而对应国人熟知的拉动经济“三驾马车”,“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不就是我们曾经走过但如今已然逐渐乏力的出口拉动、投资拉动的阶段,而“创新驱动、价值驱动”亦正是当前新兴的消费拉动阶段。

不同的经济阶段,自然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只要占据资源,敢于投资,就能立刻见到成果、业绩,可谓“吹糠见米”,也所以,有了那些“追求翻跟斗走,高杠杆、短平快的玩法”。但创新驱动、价值驱动或曰消费拉动,则“关键在于解决普及和丰富数量的基础后,怎么提高质量,做精细化的问题”。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到来,新消费需求、新技术引领、新增长模式都将导致整个环境重新洗牌。于是,问题来了,无论是企业,还是官员,很多人已然有了惯性依赖,只知道追求量的滚动,不愿在质的提升上下功夫,因为质的提升太费劲了。不适应,这是必然规律;新发展,大家则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理念转变和快速的行动模式调整。比“熬”,恰是要求“专心、专注、专业、专家”,聚焦与坚守,要求长线规划,一以贯之的坚持战略方向和干事情。

事实上,不只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赛道的火热,仿佛就是这个时代大变局的一个具体注脚,近年来,城市发展的竞争亦是如此。还是王志纲,本月初参加“第十四届西江经济带合作与发展论坛”,其演讲中就有表述:“这些年我在中国做过很多城市的战略策划,我盘点了一下,凡是成功的基本上都是因为政府领导做了五年以上,因为政策能够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王志纲还现场举了两个例子,恰是近年来的网红城市——成都与重庆。王志纲如是说:“讲这两个故事的目的,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城市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长线思维,更离不开正确的战略定位。”

正确的战略定位来自专业精神,长线思维则需要长期主义。比“熬”,这是一个时代的大事,更是一个时代的“大势”。

编辑:缪小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