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八公洞的琴僧问樵上人

□ 茅福顺

如照传说,伏羲作琴,神农作瑟。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明清以来,扬州广陵琴派延绵不绝,代有传人,其中道光年间,问樵上人与僧人、琴人、诗人的过往,尤其和琴人梅植之间的琴艺交流和友情,传遍琴界,亦在镇江南山八公洞留下琴音佳话。

问樵(生卒年不详),原名汪明辰,清道光年间琴僧,亦是扬州建隆寺方丈。曾向吴灴的弟子先机和尚学琴,故其琴学中佛学意味甚浓。所弹佛曲《普庵咒》摹拟钟磬、铙、钹唱赞之声,惟妙惟肖地传递佛家真谛。江淮一带,夏日禅房炎热,听禅者难耐,他随手弹奏《碧天秋思》一曲,使满座听者,顿生凉意。晚年问樵隐居京口八公洞半壑庵。善诗画,著《琴堂诗草》。

吴中一带盛行琴会雅集,问樵常参加演奏。他弟子甚多,入室弟子有秦维瀚(1816—1868)和丹徒羽士袁澄(《墨林今话》)。问樵从释家观点出发,经常对学生们说:“乐之音足以宣幽抑,释矜燥,远性情,移中和。使人神气清旷,襟抱澄静,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于埃氛之表者,惟琴焉”(秦维瀚《蕉庵琴谱·自序》)。他把弹琴当作超脱于现实的手段。

问樵与焦山定慧寺住持借庵(1757—1836),即诗僧清恒法师相熟,二人感情深厚,经常往来镇扬之间,时常切磋佛法,或觞咏琴理。问樵上人慕山林清幽,思静谧灵泉,于是拜托借庵,为他寻一片清净的养老居所。借庵便举荐他到南山八公洞半壑庵清修,并寄《示问樵》诗于问上人:

深云庵近作芳邻,云去云来不厌频。

山里客皆同上古,案头书半是先秦。

自甘落拓爰旌目,腹有经纶井大春。

爱尔平生交有道,尹公徒友必端人。

道光年间,扬州诗人、琴人梅植之(1794—1843),字蕴生,号嵇庵。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不仕,授徒著述以终。以诗文名江淮间,生平雅爱琴,得嵇叔夜(即嵇康)琴一张,因号嵇庵。著有《嵇庵诗集》。

有一次,梅植之从扬州专程来镇,与丹徒柳兴恩(字宾叔)拜访问樵,来到南山八公洞,并宿半壑庵,听问樵上人弹琴。梅植之的诗句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入门见我笑奇绝,问来此地游无他。

扫除禅榻置羹饭,张琴为我弹樵歌。

幽弦宛转答山鬼,意境仿佛开嵯峨。

俄然罢操下阶立,仰天寥落看星河。

夜已深了,又离城较远,于是梅君便住宿八公洞,“山深夜寒不得寐,掩关拥被思吟哦。”夜不能寐的复杂心情,溢于言表。

全诗有28句196字,描述了琴人梅植之与有师承渊源的同门琴僧问樵上人的交往经历,从未遇、见面、待客、不寐到辞别。娓娓道来,梅君追随上人,深入吴越,寻幽探古,探讨琴艺。这是广陵派琴人之间交往的具体实例,亦是二人情谊的真实写照。

梅植之在《寄问樵上人》的信中言道:“昔在山中,真成梦境,时夜将半,卧闻寒泉,清琴罢弹,月下西岭,仆与宾叔,如游诸天,幽旷宜人,踟蹰忘返。公乃挂锡启社。山幽非有慧业,孰能栖此迩者。琴学更造幽微,山虚水深。神与古会不审,何时一洗俗耳?”南山八公洞的清幽绝尘,跃然纸上。并赋诗赞曰:

身世空尘海,萧寥见道心。

无端入幽谷,有觉寄鸣琴。

野水通泉溜,春松覆殿阴。

欲浮江上棹,莲社许重寻。

皖江诗人陈世镕(1787—1872),畅游江南,在焦山借庵的引领下,也结识了琴僧问樵。他欣喜道:“两个高僧吾尽得,借庵诗与问樵琴。”并慕名前往城郊七里之外的八公洞翠淙阁,听问樵上人弹琴。

如今我们已无法体会问樵琴艺之美妙,然而我们从陈世镕的诗中却能感知他对音乐的敏悟,他善于用幻化的文字来描摹那些难以表达的音乐语言。古代善于用诗歌描写音乐的诗人首推白居易,他的那首《琵琶行》堪称古今独步,要论状琴音之美妙,陈世镕这首《翠淙阁听问樵上人弹琴》,亦相当传神。诗句如“徐起触批初试声,声声流出心为清。一声只寓一弦里,七弦七声声并起。忽然一声惊鸟逝,道是弦绝不可制。残溜旋喧新雨继,一声一声秋蝉联。道是曲终繁会全,悬崖乍断中砉然。清清冷冷松流飔,澒澒洞洞惊涛吹。关关觥觥车走阪,磔磔划划缯裂丝。指忘乎弦心忘指,十二旋宫并一时。”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诗人写听琴的感觉和琴音的壮美。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