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镇江人最大的朋友圈

朋友圈俨然是当下最热的圈子,没有之一。但对我来说,我的朋友圈则是《京江晚报》,翻阅报纸,能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本地的趣事,有时还能看到老熟人的作品与事迹。

与晚报的渊源要追溯到年轻时,喜欢摄影的我担负起了单位的新闻宣传任务,与晚报的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多了看报的习惯。

“镇江人就读本地媒体!”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出处应该是我在参加基层单位新闻通讯员培训会时,一位报业同仁说起的。的确,镇江人、本地事还得从本地权威媒体上了解,这一点无论媒体如何发达,权威的声音不可动摇。

20多年前,网络没有如今发达,信息的取得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因此每天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浏览两报,早上先看日报了解昨夜,傍晚时分阅读晚报了解今晨。初识新闻时,觉得自己单位的事件都是新闻,写稿件、送稿件,在没有网络和数字摄影的年代,跑报社也成了一项工作。

那时有一个11点的时间点,因为晚报对一般稿件的截稿时间是在这个时间,所以每当遇到需要发送的图片稿件时,总要盘算着文字、拍摄、冲洗及送稿的全部时间。

投稿、录用、未录用,我在与晚报的结识过程中,也逐渐理清了稿件的价值,也从最初的激动到后来的平静。一切都因为晚报的人与事,读报纸时便多了份留意,除去稿件、标题外,进而关注到版面编辑、发稿人。记得在一位朋友的婚礼上,当我看到来宾席卡竟然有位熟悉的陌生人,一番长时间的交流,彼此都留了呼机号,每当又见图片录用时,往往会给对方呼机发条祝贺的短消息。用现在的流行来看,便是为对方点赞,只不过那时的点赞方式不如现在便捷,现在看来,晚报在当时就已经编织起镇江人自己最大的朋友圈了。

晚报在壮大,而我自己也在发展。这其中得到了编辑记者的悉心指导。

就拿图片来说,最初为了发图,有时一个不大的活动要消耗一整条胶卷,买胶卷、冲印照片费用高不说,关键是找不出一两张可以用来投稿的照片。随着拍摄技巧的成熟,后来一个活动就我只拍七八张就拿到彩扩店冲洗,往往都能找到满意的照片。

记得2006年那会儿,我有3张照片先后被《人民日报》刊用,全得益于晚报给我的实践机会。与晚报的交流不仅让我有幸认识了那时朋友圈内熟悉的摄影记者,也让我幸会了一批文字记者与编辑。除了熟悉的教育条口外,我还结识了社会新闻部、编辑部一批熟悉的朋友。

在众多留存的有着自己署名稿件的报纸中,2000年12月18日的社会新闻版上,我写的一篇社会新闻是我终生难忘的。因为这篇稿件与我儿子的出生有着直接关系。记得当时我与担任社会新闻版编辑的时英交流,她在认真听取我的讲述后,鼓励我尝试用新闻的手法写写此事。

一写、送稿、再修改,就这样,一篇弘扬医护人员正能量的稿件被录用了,当我知道这篇稿件录用时,想着儿子成长的道路,我立即跑到街上买了10份当期的报纸。

如今偶尔有图或文见报,单独居住的父母也会打个电话说道:“今天报纸上有你一篇文章!”正是晚报让我在人生的旅程中留下了行进的脚印。犹如时下朋友圈的时间轴一样!过去是,往后的晚报依旧是本地人最大的朋友圈。即使我是“吃瓜群众”,我也在关注着这个熟悉的圈子!(侯晓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